第A04版:南通新闻

最美好的遇见是双向奔赴、彼此成长、相互成就——

这三年,读库与南通相生相长

读库的无限可能

插话会现场。 润扬

昨天,是南通·读库阅读基地落成的三周年纪念日。

线下,阅读空间依旧井然,读库小六们躬身于库房,赶派618大促订单。而节日的仪式感,全在一份份特殊的宝贝上,即刻发往各地的读者身边。

线上,读库人的情绪格外饱满。老六的道白、库房同事间的插话会,令读者触景生情,也串连起读库与南通的“君子之交”情谊。

“对读库来说,来南通不仅是找一个库房,而是要做一个码头,变成公共文化空间,为未来的业务拓展打好基础。”在基地筹备之初,读库老六向“新朋友”张国庆如是袒露初心。

张国庆就职于南通开发区工业招商中心。基于对读库品牌的了解和信赖,2019年11月,当看到一封《来自读库的求助》时,他便萌发了“把读库招引到南通”的想法。“‘读库’的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虽然相比于工业,它的经济效益不高,但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几经辗转,终于与读库方面建立了联系,并将库区选址等设想一并告知。

彼时,读库正在全国寻址,走访了潍坊、聊城、临沂、太原等诸多城市,且集中在北方。本以为事情将不告而终,一个月后,老六打来了电话。“他说,‘我们基本选定在山东了,谢谢你提供的信息’,我觉得没关系,总归自己是尝试过了。”

直到2020年1月,读库一行人决定来南通看看。作为项目的策划者和亲历者,张国庆想,“要拿出与之相匹配的好资源,充分体现文化品牌的形象和价值。”为此,南通向读库抛出了位于苏锡通园区的普洛斯旗下一处工业地产——南通环普现代产业园,作为库房所在地,当即一拍即合。

之后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关于项目的注册、搬迁、装修、设备安装和调试、验收和资质审批等一系列工作,南通开发区从上到下予以支持和协助,顺利完成了库房交付和搬迁。

2020年11月,江苏南通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正式挂牌成立,原先注册在开发区的读库阅读基地需要进行地址迁移,对于此前给予的相关引进政策,园区照单全收。

三年里,读库的每场线下活动总有地方相关工作人员的身影,他们身穿读库的工作服,义务服务读者;按照引进项目高管的相关政策,读库小六的家属就业和孩子入学问题妥善解决,让他们在南通安家;3条公交线路新增“读库阅读基地”站点,便民利民。

南通·读库阅读基地负责人梅延军表示:“一方面是政府政策,另一方面是读者的热情,带来的幸福感会更深。在南通,我们做了很多之前没有想过的事情,和广大读者距离更近、交流更深,相信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南通的独家记忆

2020年6月6日星期六,天时地利人和之际,读库在南通的“新家”正式开业。当天,文艺界大咖名家共赴见证。《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曾连发数条微博打卡南通,“20年后再来南通,到@读库的新库房看望孤独的老六。中午吃土菜,蟛蜞的季节还没过,茗荷又踉踉跄跄上桌了……”“南通早餐最突出的特点找到了:够分量。”

不止于此,2020年读库读者年会在南通举行。这场年会的主持人是白岩松,嘉宾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应红、著名作家杨葵,以及文化学者、《人民日报》记者李辉老师等,含金量足以显现。

南通籍艺术家冷冰川与老六“对谈文与艺”、《悲惨世界》音乐剧二十五周年版读库专场、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大家吃大家,如此活动“上乘”,方能让读者“饱腹”,各得其乐。

“因为读库,这些文化大家、优质资源也来到了南通,进而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张国庆表示,老六一直说的,“取之于通,用之于通”,在南通收获的喜,他都会以其他方式回馈社会。

读库落户南通,一定程度上还宣传了南通的营商环境。《聊城晚报》副总编孙文华在《我们要向南通学习什么?》一文中写道:“优秀的南通,背后是优秀的江苏,是蓬勃的长三角。在江苏省努力奋起的南通,经济总量放在山东,雄踞前三。聊城没有这些突出的优势,但同样也要往前坚定地推进改革,提升经济,改善民生福祉。”

今年2月18日,读库阅读基地重启。重振出发的读库,延伸出自然和科学类、天文类等互动课堂,拓宽小朋友的视野和思维,并与江海小记者品牌联动,服务好本地的读者群体。

“5月13日,有幸驱车从上海赶往南通,在读库基地度过了愉快的下午。就像是去隔壁人家参加一次茶话会,荧幕/媒体上的人在人群里走动、互动,更像是平常日子”“还有个小孩,三年前跟着妈妈从北京来到南通。前几天说起喜不喜欢南通,他说了一些喜欢南通的点,其中之一就是读库”“去江浙必去南通,去读库看看”……逢此节日,“读库”官微留言区祝福满屏,双向奔赴,城市文化软实力因读库的影响力而声名远播。

彼此友谊的见证

“读库×南通”联名好礼来了!三周年之际,老六捧出了压箱底的宝贝——珍藏版南通民艺剪纸。在读库阅读基地,记者率先见到了实物。

正值618,读库小六们忙得不可开交,在物流区,图书分发、制单、打包,整个工序一气呵成。其中,每个打包盒里都有一份专属信封。

信封正面赫然印有“中国南通剪纸”的字样,背面写有中国南通剪纸中英文简介,看来清晰明了、赏心悦目。打开信封,剪纸被一张半透明的硫酸纸细心包裹着,色彩各异、造型精巧,尚且保存完好。

这些剪纸为老六珍藏已久。2011年,他第一次来到南通时,一时热血,把一家即将拆迁的布厂库存全部买回了北京,其中就包括这批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存放多年的剪纸。但令人猝不及防的是,2012年北京暴雨,库房被冲毁,这些剪纸也被洪水毁于一旦。

直到2022年3月,老六家里尘封多年的橱柜开启,几个白盒子赫然出现,待他堆放好,才惊喜地发现:正是那批南通剪纸。纸盒共计20个,包含花蝶、荷塘、花瓶、乐器、锦纹五类,共计11443枚。南通篆刻家杨运介绍说:“这些剪纸主要出口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结束,说是剪纸,其实是一双双巧手用刻刀刻出来的;剪纸图案由当时的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再交给有手艺的乡亲们剪出,出口创汇。”

老六感慨道:“经过这些年的折腾,我已经看开了,这一万多枚剪纸,如果只是堆放在我手里,几乎没有价值,应该送出去。”

为此,读库依照当年出口日本时的包装文案,印制封套,为每一枚剪纸装配好,以礼物相赠,将南通剪纸艺术传得更远,也让读库与南通牵得更紧。

他想,“轻似鸿毛,薄如蝉翼,却有格外的分量和温度”。

本报记者朱蓓宁 杨镇潇

2023-06-07 读库的无限可能 最美好的遇见是双向奔赴、彼此成长、相互成就——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38533.html 1 3 这三年,读库与南通相生相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