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如东的肾病患者尤奶奶5年前在当地医院开始血液透析,由于上肢血管纤细无法建立内瘘,以右颈内静脉经皮下隧道置入带卡夫涤纶套导管作为血液透析通路。最近,因透析导管脱落,她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肾内科、骨科、麻醉科等多学科携手,通过建立下肢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打通“生命通道”,成功解决了老人的难题。6月5日,尤奶奶顺利出院。
在人体的脉管系统当中,有两条血液通路是特殊的,它们既是“闺蜜”又是“各行其道,不相往来”的关系,那就是动脉和静脉,但是在血液透析的患者身上,这对“欢喜冤家”却必须联手相通,共同成就挽救患者的“生命之线”——动静脉内瘘。
作为慢性肾病晚期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是延长生命的主要方式,血液透析需开辟血管通路,即动静脉内瘘,将相邻的动脉和静脉进行吻合,然后动脉的部分血液通过吻合的瘘口直接流入静脉中去。通过这种手术,既能够使静脉系统获得充足的血流量,保证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也能降低血液透析时的穿刺难度。然而,当自体动脉或静脉血管条件较差时,很多患者将面临无法建立自体内瘘的“窘境”,年逾八旬的尤奶奶就是这样的一名患者。近年间,老人多次因通路问题来南通三院处理。5月15日,因透析导管脱落,她在家人陪同下再次来到南通三院就诊。
经影像学检查,提示尤奶奶上腔静脉闭塞,意味着颈部及上肢已无法再建立合适的血管通路。为了能给患者一条通畅的血管通路以维持血液透析,延续其生命,各科室专家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并与家属进一步沟通后,综合决定通过建立下肢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为患者打通“生命通道”。
5月23日,在完善术前血管评估后,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郑露和骨科主治医师侯建伟共同为患者实施手术。术中,首先彩超定位标记患者左下肢股浅动脉和股静脉,沿血管位置行纵行切口,分离出血管,在人工血管标记位置下方做一小切口,利用隧道器在皮下做隧道以放置人造血管,然后最关键的步骤来了——将人造血管两端分别与自体股浅动脉和股静脉进行端侧吻合。
记者了解到,将人工血管与患者自体血管进行吻合堪称整台手术面临的最大挑战,这是由于人工血管的直径较宽,进行血管吻合时,所用的针线直径只有头发的1/5不到,非常纤细,吻合时需要围着血管四周缝30~40针,每两针之间的间隔需控制在1毫米以内,极易因吻合失败、缝合口出血、急性血栓形成导致“全盘皆输”。当天,在专家娴熟的操作下,人造血管两端分别与动、静脉顺利“牵手”。术后,患者吻合口血流通畅,下肢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震颤明显,标志着这台历经3个小时的高难度手术最终圆满成功。 本报通讯员王晨光
本报记者冯启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