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直崭新的沥青路面、别致的指示牌、智能化的停车设施,花团锦簇里粉墙黛瓦,一栋栋居民楼整齐划一……17日,走进崇川区唐闸镇街道新华社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美丽、悠然、舒适、充满生机的景象。
网格化助力,
抓住适老小区痛点
去年,新华二村、新华三村历经一年的老旧小区改造,使得这两个有着近40年历史的高龄小区实现完美蜕变,“从里到外”焕然一新。
这当中少不了社区网格发挥的作用。新华社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网格力量为内驱力,以小区品质提升为抓手,坚持融合、推动创新,推进旧改工作进行,促进老小区提档升级,让居民乐享新生活。
“在旧改工作中,微网格长、居民可以向网格员反映自己的问题。针对大家的诉求,网格员们会一一记录下来,能迅速解决的尽最大努力妥善处理,不能迅速解决的反馈给社区予以处理,让身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居民吴玉辉说,旧改的微网格座谈会拉近了网格员、微网格长与居民之间的距离,调动了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今年新华园的旧改工作也延续了二村和三村的网格助力模式,由微网格员们在居民间搜集对旧改的工作意见,来推进改造顺利进行,以实现老小区新空间、老院子新环境、老房子新面貌、老街巷新生活。
网络化支撑,
提升社区治理力量
社区党委把适老小区服务化纳入社区重点工程和书记项目,明确工作方向和目标,联合社区老干部组建了银发顾问团、红色网格宣传团等志愿组织,从微网格贯穿入手,配套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微网格”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老小区离退休干部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使他们成了社区微网格员的骨干力量和辖区基层治理的重要补充,老党员焕发出新活力。
同时,社区针对辖区内居民老龄化程度高的实际,在网格走访过程中,将“60+”“80+”的老人特殊群体,在系统上为他们打上独居、孤寡、空巢老人等专属记号,制定走访规定并提供精准防诈、定期上门、居家理发等服务。
此外,还从细节入手,对楼道口进行微改造,在楼道口设置无障碍坡道,保障居民群众的“脚下安全”,让老年人、手推婴儿车的居民、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出行更方便。社区从综合网格、专属网格,从总网格员、网格员到微网格员,形成层级清晰的网格力量,提升了社区的治理力量。
网格化服务,
造就老龄工作新模式
新华社区老年人和外来务工子女占辖区总人口50%以上。为此,社区因地制宜打造“老有所依,小有所乐”项目,突出本社区特色,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党建引领+多方联动”的网格化区域化治理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社区所在地资源优势,盘活社区内退休老师、退休老党员、社区能人等高龄活力老人资源,助力“老有所依”。同时,利用“五老”资源,帮助未成年人成长,建立辖区校外辅导站、未成年人司法课堂等。
社区还根据辖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需求,发挥基层社区功能,以网格化为抓手,围绕辖区老年人所期所盼、所求所想,挖掘社区优势,结合网格管理,按照居民分布、群体特色、困难需求等内容,全方位进行调研,拓宽社区服务功能,做到“社区品牌化、小区特色化、服务精细化”,不断提升老年居民的幸福指数。
新华社区党委书记胡敏表示,社区将不断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进行“网格化+适老化”的相关服务,打造集党建引领+精细化网格化服务于一体的基层网格治理新模式,提升老年居民的幸福感,助力文明创建向好前行。
本报通讯员陈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