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化周刊

张謇开荒种棉的创举

版权页

图1

◎夏俊山

提起“大开荒”,很多人都会想到南泥湾。1941年3月,王震带领三五九旅11000多人开进“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开荒二十多万亩,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张謇倡导开荒种棉,在沿海开荒共达两千多万亩,其开荒的过程和方法,却鲜为人知,笔者不揣浅陋,在此略作介绍。

通海垦牧

公司成立

清末状元张謇辞官回乡后,转向实业救国。其最有影响的实业就是创办大生纱厂。“大生”之名,来自《易经》中“天地之大德曰生”,其内涵说白了就是:保证百姓的生活是硬道理,是大德。

张謇于1895年开始筹办大生纱厂,次年购地建厂。1898年,张謇领回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作价25万两白银,作为官股。次年春,大生纱厂开车生产。机器一转,用棉不断。要从根本上解决纱厂的用棉,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在本地大量种植棉花。民以食为天,南通一带,粮田本来就宝贵,有多少人愿意把粮田改为棉田呢?种植棉花,能不能另辟蹊径?

笔者阅读民国时期的报刊,在1937年5月创刊于上海的《中国新农业》(英文名为“The China New Farming Magazine”,主编庄逸林,1943年6月停刊)(见图1)第一卷第四期,读到东台裕华镇(今属大丰)商记垦团工垦处陈虚谷的文章《盐垦公司生地垦熟法》,觉得此前看到的关于盐垦的专著或论文,基本集中于阐述废灶兴垦的原因、各垦牧公司成立的经过、意义以及先驱者张謇在废灶兴垦中的历史作用等,对张謇开荒种棉的创举,很少有人关注,对开荒种棉的具体举措,更是鲜有人知。

据《盐垦公司生地垦熟法》记载:“我国南黄海一带,所有海滩,因淤沙之积,渐次外涨。往昔该项地段,虽或有人向政府报价收买,或作盐场,但加以开垦者,则寥若晨星。上止有天,下止有海。为时稍久,杂草丛生,为一般禽兽栖息而已。南通张季直先生,清末为团练事,到过吕四,见此荒滩大可利用,经之营之定能成为良田。乃集资创通海垦牧公司,从事开垦畜牧。”

上述文字表明:张謇经过吕四看到大片荒滩,有了开发利用的愿景,于是集资创通海垦牧公司,对荒滩进行开垦利用。1901年,通海垦牧公司正式成立。为什么叫“垦牧”?“垦效迟,非五年、十年、十五年不为功,牧牛牧羊,但需有草,收效可速,以速代迟,能为经济周转计也”。(张怡祖《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五第十三页)。可见,张謇将公司定名为“垦牧公司”,与开垦荒滩紧密相关。

张謇谙熟海涂农垦开发,实施生地垦熟

张謇是我国近代精通农垦水利的专家,很谙熟海涂农垦开发的特点,他实施的生地垦熟,据《盐垦公司生地垦熟法》记载,分为蓄淡除咸、种青、开沟分垄、开生、整地、盖草、垦后处理等阶段。

生地垦熟的第一阶段是蓄淡除咸,其方法是:“将所垦之地,沿海围以大堤,防海水之浸入。在已围之地内,再分筑格堤,以防万一。海堤之泥土,外可取自海滩,内可沿堤开渠。格堤之两旁,均开河渠,既利于水利,复可从事蓄鱼。更测地形之高低,河渠之端,安以水闸或涵洞,外通于海。该项水闸涵洞均可随时启闭之,启可出水,闭可蓄水。如此咸水不得入,淡水可蓄……不数年,土质即可渐次淋淡矣。”(以下引自《盐垦公司生地垦熟法》的文字不再注明)。

生地垦熟的第二阶段是种青。种青一般在二年蓄淡之后。“有种芦苇者,有种茅草者,三数年后,根相结,即可繁殖全面积。更因植物根部下深,可使土质松软,又因风霜雨露之易于侵入,咸气亦可减少。倘土质优良,则所种植物必茂。……所植青物,多蓄数年,则土质更佳。”种青为牛、羊提供了丰富的草料,奠定了牧业的基础。

生地垦熟的第三阶段是开沟分垄。“已长成苇草或茅草之荡地,经若干年以后……可在每一格堤之内分成若干段,每段开横河,中端通于河渠。再每一段内分成若干垄,垄与垄之间均须开以明沟。沟之后一端通横河,他端因沿横河,须筑通道而利交通也。如此倘遇洪水为灾,更可于数刻钟内由明沟而横沟而河渠而水闸,泻之海矣。至分垄之大小……以廿亩或廿五亩较为适中。”

生地垦熟的第四阶段是开生。“开生云者,第一次整地也。开生之法有耕生与压生之别。耕生云者,于每年春间,将未经种植之荡地,利用牛马之力,以犁普遍翻耕之,耕成条状之泥块……压生者,于秋后在荡地上铺盖草一层,再将每垄两边明沟取泥满铺草上,厚约尺许,将泥块用人工敲细之,待翌年春季播种作物以后,再盖草一层……种植三年以上,即不再以犁耕种,须用人工浅耕,免咸气上升也。”

生地垦熟的第五阶段是整地。“地形低洼者,填高之。地形太高者,耙平之。每垄横分成若干段。每段每条开以淋沟,深五六寸,阔尺许。可利用铁镐或铁锹筑成之。两端则通之明沟。如此则雨后不致积水而损禾苗也。收获之后,即可将淋沟之两端塞满之,使田间之肥分不致流出而保地力。”

生地垦熟的第六阶段是盖草。“开生之后可供多年之种植,而无须盖草者也。倘青之生长为时甚暂,则地力尚未充足,而每年均须盖草,以补地力之不足……盖草时期,有行之冬季者,名曰冬盖,其利益在冬寒之季节能保地温,而使生长于田间有益于土质之杂草不致冻死而免绝种。行之于春间作物播种以后者,曰春盖,其利益究不如冬盖之为多。若经数年之盖草工作,而田间可生长花关草(质甜)或苜蓿或紫云英时,即为生地行将成熟之时之现状,而盖草工作即可停止。”

生地垦熟的第七阶段是垦后处理。“开垦之后,宜将明沟渐次开阔,以取出之泥土,加高田面,视地力之肥瘠而施行盖草工作。并渐次培种苜蓿,若苜蓿能遍生田间,即为成熟之表现。此种苜蓿于每年秋后生长,至翌年四五月成熟。适为种植作物之时,正可将其茎叶作为绿肥。其根部更有根瘤菌能吸收氮气以增田肥。至其种子,更无须收藏,秋后自能生长。亦竟有较老之种子,虽隔年仍能生长。一经生长,自可按年不绝种也。”

张謇兴办垦牧实业,为纱厂建立棉花原料基地,安置人民就业,增加国家利源,兴办地方教育事业,其楷模作用推动了整个苏北海涂开发事业的发展。“从清末1901年至1922年,苏北农村先后涌现了45个垦殖类公司,至1935年,先后创立的垦殖类公司的数量已达77个。其中,拥田万亩以上的公司有40余个,拥田10万亩以上的大公司有18个。”(陆玉芹《废灶兴垦与苏北沿海农村的社会变迁》,见《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五期)“一大批原先奴隶式的盐场灶民改变了身份,成为有一定生产资料的公司佃农……垦区2000多万亩土地的开发,也使原来缺乏生产资料,谋生艰难的海门、启东、崇明、南通农民大量移居垦区,在原先的滨海荒滩上建起新式农村,促进了苏北沿海地区农业的发展。”(陈争平《张謇的苏北盐垦事业:“公司+农户”的创举》,见《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18期)

大学者胡适称张謇“做了三十年开路先锋”。显然,利用沿海滩涂开荒种棉,就是张謇这位“开路先锋”的创举之一。

2023-06-21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40129.html 1 3 张謇开荒种棉的创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