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创刊三十周年纪念特刊

典型引领 城市荣光

永远的楷模 不走的榜样

“莫文隋”写给被资助学生的书信。

“莫文隋”原型汤淳渊老人。

《人民日报》刊登“莫文隋”事件报道。

时光,见证历史。28年来,汤淳渊老人所引发的“莫文隋”精神,已成为南通精神文明的一张璀璨名片、一座闪亮地标、一个精神图腾;“好人文化”由此在南通产生“滚雪球”效应,社会各阶层一代代“好人”不断涌现,被誉为“南通好人现象”。

由此,“莫文隋”成为南通人身边永远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老师,你们还会再来吗?我家煮的牛肉熬奶茶你们还没尝一尝呢!”

“老师别走,把我们带到九年级,我考到江苏去找你!”

……

6月19日,听说7月份南通大学第7批“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期满就要离开,青海省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们个个依依不舍。一些女生,还悄悄抹起眼泪……

不只在青海,在新疆、在西藏……“莫文隋”源起之地的南通大学,迄今已延续25届的“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团员们,每年都将“莫文隋精神”大爱火种,从祖国黄海之滨遍撒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莫文隋”,一个闪亮的名字。这个名字,既代表了一个人,同时也代表了一群人、一座城。

28年来,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南通,高度重视发挥叫响全省、全国的“莫文隋现象”典范示范和榜样引领作用,把学习“莫文隋”等身边典型和学雷锋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持之以恒抓、坚持不懈学,持续放大“涟漪效应”,不断充实和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内涵和外延。

2019年7月12日21时22分,“莫文隋”的原型人物、时年83岁的汤淳渊老人安详辞世。没有讣告,没有告别仪式,按照老人生前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入滚滚长江。生前,他是一个榜样;身后,化作一盏明灯。

本报高级记者王金霞回忆,“1995年,带着满满感动,我们先后采写《莫文隋,您在哪里?》《莫文隋,您就在我身边》等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先后被评为中国晚报新闻一等奖和特等奖”。

报人学先进

通城多温暖

“从‘莫文隋’到‘江海志愿者’,从‘江海志愿者’再到‘关爱一线牵’,这一经由江海晚报最先发现并挖掘出来、具有时代典型特征的先进人物,在‘追寻—成长—壮大’一个系统完整的学习时代先进典型公益行动中,作为报人,我们不仅仅是社会传播者、宣传报道者,还是文明践行者、亲身参与者,还与时俱进借助新的公益活动组织和平台,报人用‘知行合一’完成了一份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公益行动答卷。”6月15日,江海晚报原总编辑范计春,在回顾当年精心组织策划“莫文隋”系列重大报道、树立塑造这一时代先进典型人物的历历往事时,感慨万分。

范计春回忆,在报人学先进、做公益的同时,报社在1998年借学习“莫文隋”的春风,因势利导,率先在全市发起并成立江海志愿者队伍。他说:“1998年3月,团市委、江海晚报社、东洋之花化妆品公司3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站,以弱势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家电维修、医疗咨询、学业辅导等志愿服务,志愿者人数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庞大,全社会涌现起‘向莫文隋看齐’的学习热潮,‘莫文隋’由此源起通城、辐射全国。”

已退休的原南通工学院院报编辑部主任沙银芬,对当年参与报道“莫文隋”这一重大先进典型,依然感慨良多。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深情地表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和标志性人物。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莫文隋’原型、时任南通工学院副院长汤淳渊,就是南通人身边最接地气、最朴实无华的先进人物,是勤劳善良、古道热肠的南通人的代表。”

“莫文隋”,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光体、一座指引方向的航标灯。

“从1997年3月5日起,我市确定每年的3月5日为‘学莫文隋行动日’。可以说,在《江海晚报》等众多媒体合力推动下,‘莫文隋’从个体走向群体、从校园走向社会、从南通辐射全国。作为能够参与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记者,我也非常自豪。”6月15日,江海晚报原副总编辑施亚回忆往事时颇为动容,“在递进式不断追踪报道过程中,‘莫文隋’是谁其实已经并不重要。我们尊重汤淳渊老先生的意愿并没有在报纸上披露关于他的相关信息,但是,这并不妨碍‘莫文隋’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股令人激奋的清流,并由此在全国范围爆发出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巨大的精神力量。”

公益新征程

梦想再出发

“一碗爱心粥,温暖一座城。”

每天早晨6时许,退伍老兵、环卫工人、孤寡老人等,有说有笑,步入位于南通开发区新开街道通盛社区的“莫文隋”爱心早餐服务点内,免费享用早餐。

在南通,有6家这样的“莫文隋”爱心早餐服务点,4年多来,免费享受爱心早餐服务的老人达40万人次。

“老人们开心了,我就开心。”爱心粥店创办者,获得全国十佳“最美家乡人”“南通市拥军优属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的退役老兵——滴滴家政服务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光告诉记者,“粥店定名‘莫文隋,就是要像故去的汤淳渊老先生一样,但行善事‘莫问谁’。”

汤淳渊善行义举所引发的“莫文隋”精神,如今已成为南通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一朵璀璨的浪花、一张闪亮的名片、一面高扬的旗帜。

在“莫文隋”精神引领下,南通市江海志愿者已由创立之初的30多人发展到目前的200多万,全市登记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5000多个。

“‘莫文隋’,是作为跻身全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南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影响最广、反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精神文明重大典型,以此为发端,引领造就了名扬全国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范计春说,这是南通这座“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荣光,更是江海父老的骄傲。

当我们把回溯的视线再拉长,早在2002年11月4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就曾在迎接党的十六大特别报道专题中以《道德的力量》为题,报道精神文明“南通现象”,讲述“莫文隋”动人故事。此后的2007年9月,中宣部又组织中央各大媒体抵通集中采访,报道精神文明“南通现象”……“莫文隋”的生动事迹,一次次成为各家媒体所有报道中最打动人心的“爆点”。

一花引得百花开。

在找“莫文隋”的过程中,人们惊喜地发现,在南通这块热土上,还有吴铭(无名)、魏群(为群)、叶中恭(一中共)、任友琴(人有情)等更多做好事不留名的助人为乐者。为此,《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南通:群起效仿“莫文隋”》予以专题报道,一个个涌现在江海大地上的“凡人善举”典型群体,成为“崇德向善”的价值引导“时代风向标”。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一群人又温暖一片天。

学习“莫文隋”以来,南通探索出一条“以典型示范普及核心价值理念,以群体效应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精神文明创建之路,形成“滚雪球”效应,先后涌现出天生港消防中队、市第三人民医院“无红包医院”以及“南通医学院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等先进集体,涌现出公益慈善“双雄”吴锦泉和胡汉生老人,立足岗位学雷锋的青年纺织工、全国党代表李兰女,护理工、全国人大代表李楠楠……

通城百姓欣喜地看到,在南通这座大爱之城,越来越多的爱心组织、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慈善行为以“莫文隋”冠名,在自觉践行公益行动的历史新征程上,正以历久弥新的“莫文隋精神”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爱心善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谱写新的华彩乐章。

本报记者周朝晖 张园

2023-07-01 永远的楷模 不走的榜样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41099.html 1 3 典型引领 城市荣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