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萌自1998年的那个春天。
3月初,时任江海晚报新闻部主任黄俊生在一次采访中获悉,团市委有打算成立东洋之花志愿者服务站的想法。“发挥报社的宣传优势,参与组建志愿者服务站”,黄俊生立即向晚报领导作了汇报。
“江海晚报集组织者、参与者和宣传者为一体,为媒体传播正能量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一方面,江海志愿者大量的凡人善举,为办报提供了鲜活素材;另一方面,报人通过‘三位一体’模式主动贴近,让身边的好人好事伴随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耳濡目染中传播了精神文明价值观。”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江海晚报原总编辑范计春心潮澎湃。
几天后,范计春与时任团市委书记陈本高、东洋之花化妆品公司总经理方宜新等人围坐到一起。“过去学雷锋活动往往带有突击性,3月轰轰烈烈、4月悄无声息,创建一个深入持久开展学雷锋活动的载体很有意义。”“现在社会上有一部分老弱病残群体需要好心人的帮助,而另一部分热心人正寻找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舞台。”“必须坚持公益无偿。”“好,那就把成立的日子定在3月31日,意在告诉人们,雷锋永远留在了南通。”“《江海晚报》一定发挥好宣传优势,扩大这一新生事物的影响力。”“作为企业有义务有责任赞助这一爱心创举。”……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热烈的讨论中,思想的火花在激情碰撞,爱的创意在氤氲升华。三方一致敲定:充分发挥团市委多年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组织优势、《江海晚报》的宣传优势和东洋之花化妆品公司的物质优势,采取“三位一体”运作模式,成立江海志愿者服务站。
1998年3月23日,《江海晚报》在显著位置刊登大幅公告:招募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为孤寡老人、烈军属、见义勇为英雄、下岗职工和有特殊困难者提供无偿服务。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热心公益的市民纷纷报名。3月31日,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在江海晚报社挂牌,徐尔铸任站长,热线电话5509081,首批34名江海志愿者亮出爱的宣言:有困难,请找我。
1号志愿者殷红芬结对一名小学生帮困助学,年老体弱的烈士家属戴丰成了第一名受助对象,短短一年间,江海志愿者队伍就扩大到1067人……从那一年起,在精神文明底蕴丰厚的江海大地上又多了一个闪光的名字:江海志愿者。
这些年:
爱的礼赞 一路同行
凡人善举、久久为功。文明的火种在江海大地星火燎原,不断刷新着城市精神的海拔。江海志愿者一直是“大爱南通”的别样风景;办一张有爱有温度的报纸,始终是江海晚报人的初心。契合爱的创意,从诞生之日起,如今三十而立的《江海晚报》和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就如同一对形影相随的兄弟,25年来相依相伴、彼此滋养,在传播社会文明的爱心之路上携手同行、相互成就。
一个个志愿故事、一段段感人文字、一幅幅暖心图片,梳理25年来《江海晚报》关于江海志愿者的千余篇报道,新闻引领温暖的力量力透纸背。
开篇之作《南通“雷锋”有了家》报晓着江海志愿者的春之声;“江海志愿者档案”让活雷锋们亮牌上岗,增强荣誉感;“志愿者风采”报道感人事例,提升了江海志愿者的吸引力。
《不老的爱心温暖的家》报道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可亲可敬的老站长徐尔铸引领志愿者、凝聚志愿者、服务志愿者的感人事迹。《爱心是一条传承的链》讲述了因妻子在重病期间得到江海志愿者关爱,为实现妻子的遗愿,张泽生成为江海志愿者的故事。《八位专家志愿者与一个植物人》聚焦8位医疗专家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帮助下岗职工何国森的爱心善举。《美丽人生》记录了身患绝症的志愿者田建凤,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放弃治疗,把社会捐助的“救命钱”捐献给失学儿童,并捐献出自己的角膜、肾脏和遗体的高尚品德。
从成立一周年发表通讯《给特别的你一份特别的爱》,到2004年在南通举办首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时推出“道德的力量”特刊,再到江海志愿者十年录、志愿江海20年……《江海晚报》始终践行“发挥宣传优势”的诺言,助推江海志愿者家喻户晓。
传递文明与温暖、传播善良与爱心。开展爱心行动、帮助志愿者,晚报人既是宣传者,也是参与者、实践者,一直把江海志愿者的事当作“家事”,2001年,江海晚报荣获全国志愿行动贡献奖。“江海晚报创刊30年来,从率先寻找莫文隋、参与创立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到‘关爱一线牵’等新闻品牌的不断推出,表明晚报人以德立报的基本态度一以贯之。”范计春深情道出《江海晚报》不变的初心。
现如今:
爱的延续 一往情深
一群群志愿者,传递着爱的暖流,服务他人也快乐自己。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最早加入江海志愿者的那群平凡人。
“谢谢你们又来看我。”6月15日上午,范长喜、张利民、刘学志、丰志成、黄宇飞等十佳江海志愿者上门看望江海志愿者服务站老站长徐尔铸的爱人王玉铃老师,送上端午节的慰问。“张医生,你经常来看我,费心了。”“刘学志,家里换个灯、修个水龙头都要找你,麻烦了。”……86岁的王老师热情地与大家打着招呼。
“老站长离开我们十年了,他用爱心凝聚起来的雷锋之家的温暖一直都在,延续爱心、播撒温暖,我们也一直在坚持。”张利民和大家回忆着往昔的一幕幕,交流着最近志愿服务的心得。
年近八旬的6号江海志愿者范长喜精神矍铄,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带领全家慈善捐款、邻里有需及时援手,每周六的义务法律咨询这么多年来更是雷打不动。黄宇飞、丰志成两人当初的一技之长没有放下,一如既往参加学雷锋活动、开展义务维修,投身社区防疫一线。“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他们异口同声。
张利民继续依托口腔诊所开展街坊建设、义诊等志愿服务,并将爱心的触角延伸到文明巡访、乒乓推广等活动中。“要一辈子做好事的目标,是我这么多年坚持志愿服务的动力。”张利民说。
说话间,刘学志的手机响了。“老人家里的淋浴龙头坏了,我得去一趟。”从1999年第一次上门为李建勋维修电器至今,刘学志早与91岁的老人结成了忘年交。这么多年来,只要一个电话,刘学志都会利用休息时间及时为老人义务修理。像这样结对帮扶的老人还有好几个。“别人有困难,我只想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帮一把。”话语不多的刘学志朴实依旧。
25年不懈坚持,25年一往情深。他们的爱心让江海志愿者精神历久弥新。
大江奔涌,生生不息。2013年江海志愿者服务平台成立,从指尖到身边,去年,我市进一步打造大数据互融互通的“一张网”,志愿服务不断走向深入。打开平台,实时更新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江海志愿者已达255万余人、志愿组织6328个、项目总数近77万项。江海志愿活动已成为人人可为、处处可为的社会新风尚。
脚下有力,心中有光。今天,江海晚报迎来创刊30周年,江海晚报人和江海志愿者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践行志愿者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在传递大爱的路上继续携手跑出最温暖、最动人的风景。 本报记者孙耀 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