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给瑶瑶的衣服和鞋子,等她放学回来试一下……”今年6月14日,“关爱一线牵”栏目组和爱心捐赠单位——林森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一同将衣物还有5000元慰问金送到受助者手中。
至此,江海晚报“关爱一线牵”栏目自2011年1月成立以来,6000多个困难家庭的小小心愿全部得以实现。先后荣获连续两届省公益慈善宣传合作奖、省“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南通市第36次文明新风典型、南通市政府首届“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南通市慈善救助优秀项目等荣誉称号。
今年,是“关爱一线牵”栏目走过的第13个年头。
回想当年策划“关爱一线牵”栏目时的情形,南通日报社(集团)编委、“关爱一线牵”栏目负责人王虹蔚依然记忆犹新。
“2010年12月,晚报正在谋划来年改版,时任晚报总编辑的宋捷提出要开设以关注民生、突出温暖办报宗旨的新闻栏目。当时,我是晚报新闻采访中心主任,宋总便嘱我为主考虑栏目的名称和实施方案。”经过精心策划,一档旨在利用媒体公信力、影响力,帮助社会好心人和困难群众实现点对点捐助的公益栏目——“关爱一线牵”应运而生。
2011年1月7日,《本报今起搭设“关爱之桥”》这则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消息登上了《江海晚报》。“说实话,当时我们心里一点底都没有。”王虹蔚说,在报纸上定期为困难家庭募捐,大家一度担心,这样的尝试会不会因无人问津而草草收场。
事实证明,担忧是多余的。第一期“关爱一线牵”栏目刊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那个双休日,20多个市民来到晚报新闻110值班室捐赠爱心物资,新城桥街道10个困难家庭的“小小心愿”很快实现了。从那之后的每个周五,除特殊情况外,“关爱一线牵”栏目都准时与读者见面。
“‘关爱一线牵’是一座架设在困难家庭与好心人之间的桥梁,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了前行的力量。”栏目组首批骨干记者之一李彤10年前曾走访过一户来自贵州的新南通人龙姓人家。当时他们一家六口蜗居在不足20平方米的砖瓦房内,姐弟四人的书都是一摞一摞堆在地上,看着很心酸。李彤用好心人的善款为他们精心选购了一个四层书柜,这也是后来他们搬家时唯一带走的家具。“四姐弟中,大姐现在在贵州一所大学读大三,二姐刚高考结束,三姐和弟弟也在坚持学业。”6月中旬,刚刚收到龙家信息的李彤很欣慰。
为了用好每一笔善款,“关爱一线牵”栏目在探索中不断完善运行机制。2011年7月,“关爱一线牵”专项基金在市慈善总会正式设立,首笔资金来自晚报全体党员。2014年7月,江海晚报慈善分会成立,成为市慈善总会第一家市级分会。栏目组收到的每笔捐赠及每期支出明细都会在晚报“爱心反馈”专栏上公布,确保不辜负每一份热爱和支持。
爱心助力
“小小心愿”无一落空
栏目开设之初,时任市慈善总会会长程亚民曾这样评价:“‘关爱一线牵’活动具体到家庭的救助,极具典型性,容易打动人心,必然能引起更多的爱心人士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13年间,6000多个困难家庭所需心愿物资无一落空,正是对这句评价最生动的诠释。
这背后,源自多方的爱心助力。
张弛、王亚玲夫妇是“关爱一线牵”栏目的常客,13年来已捐款近10万元;八旬老人荣虎自2014年与栏目组结缘,常态化捐赠电饭锅、电风扇、取暖器、被子等爱心物资……让晚报人感动的还有无数捐款不留名的“莫文隋”,这些年栏目组收到的单笔超1万元的匿名爱心款总计达14万元。
翻阅当年的报纸可以发现,安利公司是首个以一次性承包10户困难家庭心愿物资的方式参与到关爱行动中的单位。此后,“关爱一线牵”栏目成为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开展党建活动、展示企业文化、助力慈善事业的平台和窗口。
民建南通市委自2013年年底以来联手栏目组开展过多次爱心行动,累计帮助了近两百户困难家庭。今年更是将关爱活动纳入思源工程·四季行中微爱暖心行动的一部分,将社会的关爱继续传递给困难家庭。
携手“关爱一线牵”栏目组,在“雷锋月”为困难家庭送去关爱,自2018年开始,成为市税务局“静海税花”服务总队每年的固定动作。市税务局二级高级主办、“静海税花”服务总队队长刘红梅说:“我们希望借助栏目搭建的爱心桥梁,用自己的爱和力量给困难群众送去希望和温暖。”
……
无论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团组织,还是公务员、教师、企业家、个体户、学生等个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个栏目迈出了从“心怀善念”到“付诸善行”的第一步。13年间,栏目的爱心触角遍布南通的大街小巷,为困难家庭点亮了一束光,也让南通这座慈善之城持续升温、愈发温暖。
“关爱一线牵”栏目创办10周年时,时任市慈善总会会长王德忠在贺信中写道:“捐助者与受捐者之间的每一次牵手,彰显的是江海晚报社‘关注百姓福祉、致力精准扶贫’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展现的是江海晚报人‘传递正能量、引领新风尚’的崇高职业使命感,汇聚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磅礴慈善正能量。”
13年坚守
“变与不变”中践行初心
13年间,时代巨轮滚滚向前,传媒格局加速重构,都市类报纸普遍从厚报变成薄报,江海晚报也从48版“瘦身”成16版。即便如此,每周一期的“关爱一线牵”版面始终保留,成为江海晚报创刊3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新闻栏目。
发生改变的,还有“关爱”团队的成员。栏目成立之初,团队成员是5名刚参加工作的“80后”记者。这些年,由于工作变动、岗位调整等原因,团队成员历经三次更新。目前,接过“关爱”接力棒的7名年轻记者初心不变,继续为实现困难家庭的小小心愿鼓与呼,也在一次次走访中践行“四力”,收获成长与感动。团队成员唐佳美说:“从联系社区、确定采访对象,再到收集微心愿、好心人认领等,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深刻体会到了前辈们多年坚守的不易。不过,通过自己努力为困难家庭送去希望,这种成就感也是旁人无法体会的。”
从物质帮扶再到精神关爱,关爱形式也在创新中变得更加多元。王虹蔚介绍,栏目初创时,困难家庭诉说的小小心愿多以生活必需品为主,之后栏目组感觉到仅有物质关爱还远远不够,有些人更需要精神关怀,便策划了系列活动,在特殊节日为特殊人群送上慰问。这些年,栏目组曾携手虹桥街道虹南、青年社区以及和平桥街道颐和社区为爱晚亭老年护理院里的老人送演出;联手安利志愿者、麦田计划志愿者以及中行志愿者走进多所小学,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雷锋日里,慰问“中国好人”,感受榜样力量……
而今,关爱的触角再次得以延伸。去年1月初,市红十字会定向捐赠江海晚报“关爱一线牵”慈善基金20万元,年内开展了系列“关爱一线牵”红十字爱心行动,关爱对象涉及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退役伤残军人、困难环卫工人、外来城市建设者、医护人员等多个群体。去年12月底,林森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捐赠20万元成立江海晚报关爱一线牵“林森”冠名爱心基金,致力于关爱重疾或困境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开展济困、救孤、助学、助医等慈善活动,实现更加精准的救助,也赋予每一次关爱行动更深的意义。
“‘关爱一线牵’栏目能坚持这么多年,离不开爱心单位和社会好心人的坚守,更离不开慈善总会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有底气走得更稳更远。”采访最后,王虹蔚代表栏目组承诺,无论媒体形态怎样变化,栏目组的初心都不会改变,这座“关爱之桥”将继续挺立,为爱坚守在江海大地。 本报记者俞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