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0版:创刊三十周年纪念特刊

与城共生 书写巨变

南通“芯”: 新一代信息技术崛起

2012年8月29日A6、A7版。

2012年8月28日,本报“读者大巴”满载30多位读者出发。

翻开2012年的《江海晚报》,一档“看大厂雄姿、探民生项目、访身边变化”的栏目,用22个版面全方位、多角度记录新世纪以来江海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它,就是大型公益行动——“晚报邀您看发展”。该栏目历时5个月时间,由南通快速发展的本土企业或时年重大项目的负责人引路、一道走厂看项,第一次启用“读者大巴”、第一次开辟“读者航线”,数百名热心市民全程参与、16名记者先后随行报道。

小小芯片,虽只在方寸之间,却连接着已知和未知、过去和未来。

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石,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家的安全与命脉。

发端于濠河之畔的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诞生于1997年,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从最初的30亩地、不足千名员工,如今已发展成为集成电路封测行业全球第四、国内第二的领军企业。2012年8月,承载着众多热心读者看发展心愿的“读者大巴”第一站驶进的正是这家企业。

日前,记者联系到当年负责接待工作的原总务部部长戴锦文。62岁的戴锦文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话匣子瞬间打开,“那次是我们厂从濠河边搬迁至崇川路新厂区后第一次接待这么多热心市民”。

“从事半导体的生产加工企业,对环境洁净度的要求较高。我们的生产车间一年四季都是恒温恒湿,配备了严格的净化系统,一旦洁净度受到影响,就可能发生短路。所以格外感谢市委、市政府让我们搬到了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新址。”戴锦文坦言,至今他还清晰记得时任公司副总经理的章小平接待过程中的这段肺腑之言。

此次搬迁,让濠河更美、企业有了更大发展空间,真正实现了城市与企业的双赢。2007年,通富微电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上市之后,是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还是在特定领域深耕,企业面临战略抉择。从父亲手中接过沉甸甸“接力棒”的通富微电副董事长、总裁石磊最终决定:锚定集成电路领域,继续向上突破。

随着芯片越来越小,密度越来越高,高密度芯片封装容易出现翘曲和异质界面开裂,导致成品率低和寿命短等产业共性难题。2021年,通富微电“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成功解决电子封装行业知识产权空心化和卡脖子难题,实现7纳米CPU封装技术的突破,占领了行业技术制高点。该项目为国家信息安全自主可控贡献了力量,也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借助城市发展的“东风”,通富微电抢抓机遇,把科技创新融入企业基因,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去年年底,通富微电苏通工厂三期工程主体结构封顶,项目建成后,有望达到年封装测试2.8亿块新一代通信用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能力。今年上半年,位于南通市北高新区的通富通科项目产线全部投产,迈出了通富微电实现千亿市值、千亿产值的关键一步。

南通“路”:

城市交通迈入“立体”时代

畅达的快速路网是拓展城市空间、方便群众出行的重要基础工程、民生工程。

翻阅当年的报道,有这样一段描述:“前几年,南通的路网体系和迅猛增长的私家车数量矛盾日益凸显,加剧了城市交通压力,加之主城区路网结构不尽合理,组团之间道路不够通畅,城市交通存在瓶颈节点,‘潮汐性拥堵’现象时有发生,行路难成了南通‘成长的烦恼’。”经过市委、市政府多年来的高位推动、系统谋划,这样的“城市烦恼”已经一去不复返。

自2010年市委、市政府部署市区立体交通大会战以来,南通全力推动城市建设从“拉框架、扩规模”向“提功能、优形象”转变,开拓出一条“交通从平面向立体拓展、城市从带状向组团跨越”的城建之路。

目前,市区快速路主线通车里程约114公里,“102030”通勤目标(10分钟上高架、20分钟上高速、30分钟通勤)基本实现,为“南通好通”构建起市区交通“内循环”路网体系。2019年,啬园路隧道竣工,实现首轮快速路网外环闭合;2020年,机场大道全线竣工,将兴东机场、兴仁收费站纳入市区快速路系统;2022年,江海大道东延工程全面通车,将通州区融入主城15分钟“朋友圈”;2022年年底,西站大道(二期)高架实现简易通车,主城区通过快速路可直达南通西站。而就在今年6月,随着通京大道快速化改造(一期)高架主体工程的完工,未来市区与南通北收费站间的通行时间将大大缩短,该工程建成后,南通的城市快速路网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自2011年春节调任到城建处工作,直至2016年5月底南通快速路网西大门收官之作——长江路西延工程竣工通车,我经历了城市快速路网‘一环一轴八射’框架拉开最繁忙的5年半时间。”参加本报活动的原市城乡建设局城建处工程师仲飞回忆起那段时光,感慨万千。他说,那五年真是人生中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直到现在,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回乡下看望老人,还经常会开车走不同的高架路,通京大道、江海大道、通启路高架、长江中路高架、啬园路隧道、通沪大道等等。畅行在自己留下过奋斗足迹的一条条快速路上,过往岁月历历在目、激动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如今,南通已迈入地铁时代。随着2022年11月10日南通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的通车,美好生活呼啸而来。不仅如此,为持续提升城市形象和宜居品质,南通抢抓北沿江高铁建设机遇,启动南通火车站、南通火车东站综合客运枢纽研究,充分预留城区北域未来发展通道,推进友谊路、石桥路、园林路、通盛大道等道路下穿铁路通道工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为立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一个更加宜居、韧性、智慧的高品质城市空间,将带给新老南通人更加强烈的城市归属感和幸福满意度。

南通“水”:

区域供水城乡全覆盖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

2012年,正在建设中的区域供水通久线迎来晚报“读者大巴”,第一次在普通市民面前揭开神秘面纱,所有参观者目睹了一节管道铺设的全过程。

据组织施工的时任市自来水公司供水工程项目经理狄传纲介绍,这条通久线的起点正是崇海水厂,终点为启东市久隆泵站,全长63公里,输水能力为每天50万吨,是当时区域供水骨干管道中水量最大的一条。

十余年过去,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南通初步形成了以地级市为单位的区域供水布局、比较完善的中心城区上下水一体化建设管理机制、污水处理市场化结算规制,以及技术较为先进、布局较为合理的水厂和污水处理厂集聚群等特色亮点。

就在2022年年底,我市区域供水平海线工程启动,经南通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投票表决,该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这是我市抢抓战略机遇、完善区域供水布局的重要一环。

据介绍,区域供水平海线是李港水厂的主输水管线,从李港水厂接出,沿沪通铁路、沪陕高速、团结河、洋通高速、平海公路至新三余泵站,线路长度约66公里,总投资约24.39亿元,建成后日输送能力可达80万立方米。建设李港水厂和区域供水平海线,能够进一步满足区域供水增量需求,提升城市服务能级。

一直以来,南通都将老百姓关于水的点滴“小事”当成发展“大事”来抓,以水助推城市发展、以水带动民生服务、以水提升生态环境;放眼当下,一个个关系着城市发展、民生幸福的涉水项目正次第铺开。目前,我市已建成5座水厂,日供水能力扩容至270万立方米,自来水品质也实现了由“合格水”向“优质水”的转变,连续多年省供水安全保障考评优秀,市民对水质满意度较高。同时建成区域供水主干管9条,总供水规模205万立方米/日,已实现区域供水城乡全覆盖。

一汩清泉水润万家,高品质的自来水不仅关乎每个市民的幸福感,也是城市重要的投资环境。“只有城市供水‘血脉’畅通了,安全优质供水才更有保障。踏上新征程,所有水务人将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劲头,加快推进事关民生幸福、城市发展的涉水项目建设,让优质长江水造福更多南通人。”市水务集团董事长吴益平在回忆工作中的难忘瞬间时饱含深情地说道。 本报记者朱晖斌 李彤

2023-07-01 南通“芯”: 新一代信息技术崛起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41108.html 1 3 与城共生 书写巨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