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日,江海晚报新一轮改版优化开始实施。“这是我们心怀感恩、带着努力和诚意,特意为你作出的改变。”当天的本报编辑部文章《一路追光 重新出发》这样写道。应变局、开新局,晚报人努力将一张更有用、更有趣、更有品的晚报,呈现在受众面前。
一路追光历经光与电、数与网的迭代,回望晚报30年,这是一场在探索中前行的新闻创新之旅,也是一场不断向媒体融改深水区挺进的征途。
6月25日,新一期“通通拍”专版在报端和客户端同时呈现。此前,以“乡村美”为主题,责任编辑单峰向全市摄影爱好者发出的“征稿令”,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当天的版面上,从近百张来稿中精心挑选出不同角度、不同区域的8张图片,展现江海乡村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
今年是江海晚报创刊30周年,拿什么回馈相伴三十载的各界朋友?唯有坚守“内容为王”,提供更优质的新闻产品供给、更时尚的版面视觉呈现、更多元的传播平台方式。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南通报业集团编委会即广泛听取晚报读者、通讯员及各界意见,组织编辑记者深入研讨,历时半年,形成优化调整方案。守正创新、立破并举,伴随着2023年第一缕阳光,晚报再一次以新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此轮调整,晚报努力做深、做细、做精,在内容上力求增强故事性、思想性,在版式上更注重阅读便捷、视觉舒适,在融合上强化报、端互动,嫁接起网络的广度、手机的速度和报纸的深度,加大传播力、影响力。
“通通拍”就是此轮调整中晚报践行开门办报理念、为广大摄影爱好者搭建的新阵地,以“大家拍、拍南通”为定位,“通通拍”每周一期,每期一个主题,聚焦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也记录百姓生活的精彩瞬间。半年来,紧扣时令节点,先后推出“乐元宵”“地铁行”“劳动者”等主题专版。一幅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一个个主题鲜明又内容丰富的版面,令人耳目一新。目前为止,“通通拍”已出版22期,线下更是聚合了400多名市内外摄影爱好者。从报纸到客户端,在搭建作品分享、展示平台的同时,“通通拍”还组建了作者微信群,方便编读往来、交流互动。群里每天都热闹非凡,有探讨拍摄技巧的、有相约采风的、也有为栏目主题出谋划策的……“‘通通拍’是晚报在全民摄影时代的创新之举,每个版面都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摄影之旅,也是一场思维和视觉的盛宴。”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南通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彭常青这样评价。
与“通通拍”一起,“聚焦”“速览”“深读”“健康周刊”等全新版面的亮相、“服务”“热线”等传统版面的提升、“朋友圈”等新品牌的持续精进……新一轮优化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内容的功能化区分和模块化配置,“晚报更加精彩”的目标初步实现。
改变的是版面
不变的是初心
30年一路走来,江海晚报经历多次改扩版、创新不止,目标只有一个:让内容更精彩、让版面更美观、让读者更喜欢。
1993年,新生的江海晚报是四开四版、周四刊;1994年1月,改为周六刊;1995年1月,由周六刊改为周七刊,实现天天出报;1996年1月扩为8版,同年7月扩为12版;1999年10月改版,同时扩为16版;2001年7月1日改版,首次推出彩印版……版面一扩再扩,内容越来越丰富,最多时晚报每天有厚厚的48版。
2012年10月1日,为了更好地顺应市场竞争和读者需求,江海晚报正式改为早晨出报,由此正式进入“早报时代”。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记者们加快采写节奏,编辑们调整上班作息,向社会充分展示了“改早”的坚定决心。“晚报早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报纸的新闻时效、发行数量和广告收入较过去均有了大幅提升。
2014年年初,江海晚报再次改版,“主流、本土、好看、实用、温暖”5个关键词成为努力的目标。报纸版块重新界定,新增了“悦读”“百姓”“时评”“深度”等版面,加强了服务性和可读性。“办一张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都市报”成为晚报人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因读者而生、为百姓服务。在创刊之初,晚报就确立了“四贴近”的办报宗旨——贴近本地、贴近生活、贴近家庭、贴近百姓。每次改版,改变的是版面,不变的是初心。一轮又一轮的改版,报纸与本地读者的互动越来越紧密。“我新闻”栏目,由热线部记者根据读者来电,再追踪采访,讲述读者所遭遇的趣事糗事感人事;“新闻110 记者来帮您”栏目开辟多渠道的报料途径,关注民生民情,为读者排忧解难;“朋友圈”版面,从当下最广泛的个人社交平台——微信朋友圈里寻找精彩的原创图文,立足本地、贴近生活,内容真实而生动……城市与报纸共同成长、报纸与读者携手前行,激发出向上、向美、向善的情感共鸣,凝结成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
在“融”中创造
在“合”中提升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在这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破茧而出”,是主流媒体面对的重大课题。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从报纸到云端,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21世纪以来,晚报蹄疾步稳,创下诸多的“第一次”——
2007年7月,与江苏移动南通分公司联手创办南通地区首份《手机报》,尝试向移动端进军;
2010年10月,江海晚报微博号开通;
2014年9月,江海晚报微信公众号开通;
2015年,“江海晚报网”亮相……
随着全媒体平台的搭建,江海晚报提供的不再仅仅是文字与图片,而是集文字、图片、音视频于一体的全媒体资讯。原来只是拿着笔和采访本的记者,也举起了话筒、手机和摄影机。
2019年4月,南通报业传媒集团全面实施新一轮融合改革,重塑采编流程和运行机制,原分属于南通日报、江海晚报的采访力量合二为一,一次采集、多元发布,晚报的采访力量更显强大、编辑队伍更为专业、内容特色更加鲜明。
从一张综合类报纸到一个融媒体传播矩阵,30年来,创新的基因始终在报人们的血液中流淌。现在的江海晚报不仅仅是一张报纸,它可读、可听、可视、可互动,可为受众提供更多元、更立体的新闻服务和鲜活体验。包括报、端、网及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在内,“江海晚报”全媒体平台粉丝量超过200万,传播力、影响力更为深远。“《江海晚报》30岁了,好似一个老朋友到了而立之年,我感到与有荣焉。”海安读者李兆清在为晚报写的征文里写道,“互联网时代,江海晚报的读者不只是南通市民,而是所有关心关注南通发展的人!”
创新无止境,未来犹可期。今天,新的征程开启,江海晚报将继续深耕这片热土,讲好南通故事,力争在传媒变革的浪潮中闯出一条新路。
本报记者陈黎 刘白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