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中小学时偏好作文,从小就播下了文学梦的种子。1993年10月,我从部队转业回家乡成为一名海关关员,在办公室工作与新生的朝气蓬勃的《江海晚报》有了机缘,成为天天能见面的好朋友。结合工作实际,我撰写了一些反映南通外贸形势及口岸进出口业务的稿子,被《江海晚报》采用。虽然笔耕不辍,但都是做一些“应急”“应景”文章,与文学写作相去甚远,不过,文学梦想一直深深埋藏在我心底,并随着退休年龄的接近日趋急切。
2015年年底,我正式退休,有了大块时间集中精力读书写作,我的文学梦快速萌发。拿起心爱的《江海晚报》,我能从头版一直读到末版。读着读着,我心知其意、豁然开朗,思路渐渐明晰起来。对,就从此入手圆梦!这是反映我们退休老人学习、生活、情感的好载体,也是我耕耘的好园地。
我结合自己退休后回乡助年迈母亲务农的实际,写了一篇《种菜乐》,怀着忐忑的心情,将文稿发至“晚晴”投稿邮箱。一周后,文章以《退休回乡种菜 乐享田园生活》为题在晚晴周刊上发表,编辑加了“平凡的田园生活,虽然没有陶渊明的层次与境界,但也不失一种别样的静养模式”的眉题;版面还添加一幅农夫头戴草帽、手捧蔬菜和耙子走在菜地上的插图。当我看到自己的文章见报时,很受鼓舞和激励,坚定了继续写作的信心,此后,不断有文章在“晚晴”上发表。
去年年底,新冠疫情肆虐,市老年大学改为线上授课。我们散文赏析写作班的杨老师感染后仍坚持上网课,并与学员们互动,把小黑板高高举起方便我们记笔记,大家深受感动,我立即写了《网课增情》一文,不久在晚晴周刊上登出。为此,学校要求文史系学员以“网课”为题搞一次征文,密切师生感情。
退休多年来,我先后有近百篇文章在《江海晚报》等刊物上发表。在海关总署组织的征文中,我撰写的文章获得了一等奖。我深深感悟到,是《江海晚报》助我圆了我的文学梦。
陶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