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铁生
打开珍藏86年的、我父母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月,在南通俱乐部举办隆重的婚礼,现场盖着有关人员七枚印章,留下罕见的结婚证书,我心情特别激动。这是1938年3月17日,日军从姚港登陆,侵占南通城前,民国时期南通民俗文化、婚姻家庭历史的重要证物,值得解读研究。
这是一份南通人少有的独特的结婚证书,它以典型的西洋风格图案为主体,融合了中国传统花好月圆以及亭柳孔雀等景物设计;“结婚证书”四个大立体形美术字从右往左,内容文字亦是按旧式从右往左竖排、夫妻二人年龄生辰八字详写,不但有结婚二人名章,还有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五人名章,符合清末民初老传统格式款项且全面周到,而日期又是新历中华民国年月日记录。
我父母的这份婚书高37厘米、宽52.5厘米,以加厚铜版特制纸印制,应是当年上海滩上最好的纸张。其周围是墨绿色为基调的宽宽外框,内镶红色细边、中央留有大长方块火黄暖色为底,系供毛笔书写内容的主面。整个画面最突出的是,右上角绘有白皙皮肤的一男一女,为背上有一对翅膀的西方爱神小天使,两人身体紧依着,正合力呵护着一颗鲜红之心;其身后面的朵朵代表着爱情的大红、粉色玫瑰开得正艳;玫瑰花下证书右边,一轮皓月辉映着两座翘角的古亭和绿柳,这就是中国传统习俗追求的花好月圆美好境界了;再下面即右下角,两只春燕在原野上比翼齐飞;婚书左上角画有两只斑斓蝴蝶,正围着盛开的玫瑰翩翩起舞,这就是蝶恋花的古词意境了;左边宽框内画的是当年最著名的、高耸的24层上海国际饭店大厦,上有两架飞机驰过,彰显了昔日上海滩最时髦之西风洋气。这是正在“上海协进中小学”任庶务的我父亲,从沪上买来的最新潮而精制流行的婚书。宽框左下角是一本打开的厚书,一朵玫瑰花盛开,左右分别写着“爱结同心”“同心永爱”,下边有字“男婚人照像、女婚人照像”;长长的下边框则是一根翠绿靓丽的孔雀羽毛,象征着生活幸福美满。
我在书刊及网上查看到几十份民国时的结婚证书,只有我父母的这张结婚证书是中西合璧、与众不同的:有小天使、飞机、上海国际饭店大厦洋楼,又有双燕齐飞、蝶恋花、花好月圆,更显大气而新潮,浓缩民国当年上海滩的时尚风情,弥足珍贵。
此结婚证书上写得很清楚,我父母举办婚礼的地点在大名鼎鼎的“南通县俱乐部”,其建于1921年,位于西公园北、西被闸南边,东临秀丽的西濠河,那时是为了筹备张謇先生七十岁生日,由建筑设计师孙支厦先生模仿欧洲古代城堡(上海外滩德国俱乐部)的式样设计,是一个集旅馆、餐饮业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南通当年最高档的场所,由大生一厂拨款2.4万余元兼招私股而建成。当时社会名流、政府官员到南通来视察观光,都住在这南通俱乐部。1922年中国科学社第七次年会就在这里召开,梁启超、竺可桢、杨杏佛、陶行知、黄炎培等曾下榻于此。
曾听父母说过,20世纪30年代,南通人的婚礼绝大多数是放在家里举行,请厨师来家中操办宴席,菜肴厚实且价格便宜。父亲选在南通俱乐部应属大手笔,是面子,是风光,更是隆重,学的是上海派头,据说费用是家里办的两三倍之多。那时为举办婚礼还特地为母亲做了水绿色旗袍、父亲量身新置了西装,作为主婚人的我外祖父钱昂及伯父安国均,与介绍人周子怙和达师荀、证婚人童廷玉,包括我父母,都是第一次进入俱乐部这豪华的殿堂。这里有中餐也有西餐,与结婚证书一样,是当时颇为时髦的中西合璧,成为当年家庭的一份荣耀,也成为亲友间永不忘怀的美好记忆。婚礼后,我母亲即随父亲去了上海居住生活。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现在资料上能看到的最早的婚书,是敦煌文献中的唐代婚书。婚书分正书和别纸,正书是男方家庭请求婚姻的通婚书和女方家庭允诺的答婚书,内容多为虚话、套话、客气话;别纸才是婚书的主体,分别记录了男女双方各自的真实情况。婚书依照男左女右格式,分别写上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贯以及祖宗三代名号,还有介绍人、证婚人等。足见古人非常重视婚书格式。
沈阳市档案局组织编写的《老结婚证书》里,载有明嘉靖时期、距今近500年的结婚证书,是当时官府在审理一桩悔婚案时保留下来的,由于年代久远,已不甚完整。不过该婚书上脚印、手印的凭证清晰可见。这也是辽宁省唯一保留至今的明代婚书。福建泉州收藏家蔡其呈的展馆里,有一张长约1米、宽30厘米红色薄纸书写的婚书,折痕处有些破洞。这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之物,底色是桃红色,上面画着中国传统的龙凤呈祥,扉页竖排写有“夫妇齐眉”,后面写着“百年偕老”。清代没有官方正规的结婚证,只是亲家之间立的凭证,这一米长物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长的结婚证。蔡其呈还收藏着另外一份光绪年间彩色硬纸板制成的“坤书”,字旁绘有天官赐福、和合二仙等七彩小人,一般认为“坤书”就是当时最为完整的结婚证书。翻开来看,里面写着“天地储祯,阴阳媲美,关雎叶乐,永偕伉俪”,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据20170823《东南早报》)
民国时的结婚证书改为证书格式,四边有框、中间可写字,采用了当时最优秀的印刷技术,显得五彩缤纷、富丽堂皇。既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写明结婚人的生辰八字,如这上面写明我父亲“安国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十一日申时生”;写明我母亲“钱熙,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十六日卯时生”。而婚礼举行时间,又写着“于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月二十七日下午四时”,这又是那时称的“洋历”日期时间了。并有“宜其家室,永相敬爱”的老新结合的贺词。我听父母说过,婚礼很大程度上受20世纪30年代“新生活运动”的影响,应属那时的新式婚礼。
我父母这份结婚证书上,所列人名之多、图章之多是其他文书上少见的。中间内容写道:“今由周子怙、达师荀两先生介绍”,“童廷玉先生证婚”;在证书中间左侧,则写有“结婚人:安国勋、钱熙”;“证婚人:童廷玉”;“介绍人:周子怙、达师荀”;“主婚人:安国均、钱昂”共七人竖写的大名、下共盖七枚印章,这又是老古式了,而现在的结婚证书全是横写的,且不盖私章。
我是一个喜爱欣赏古今印章之人,电脑里收集有清代民国现代名人印章几百方之多,亦存有吴昌硕、王个簃、邓散木等大名家的印谱几本。看了陈斋主先生《清宫十三臣的个人私章》,说明清代已很盛行使用私章。民国时期应用也更广泛,我看到我父母的这张结婚证书,留下亲朋长辈的这么多私章,十分好奇和惊喜。这七枚私章紧连依次盖着,全是小篆阳文,没有阴文,没有隶体,也没有楷体,有细边的,也有宽边的,肯定是当年大流行的。在那个年代,寄挂号信、取挂号信、收杂志、立个字据、写个欠条、领工资、证明一下什么事,都必要盖私章的,即所谓印信也,有印才代表信用和可靠。在这次我父母重大的婚礼上,当然更要盖上了,也为我们留下这珍贵的印记。
其中,我母亲“钱熙”二字的章,在她生前,我见她常用,是长方形骨质的,1983年去世后不知所终。我父亲“颂谟”二字章,我至今保存着,是典型的珍贵象牙章没错,印面圆形直径12毫米、高22毫米,重5.2克,竖放右前方有一条颜色稍深的牙皮,质量当属一流,我最初在南通药材公司做保管员时,所保管的贵细药材里就有象牙。父亲的象牙章能刻得如此精细、笔画深剔、刚劲有力,可见当年南通人用的印章镌技十分高超,现在可作文物艺术品来收藏了。
这张父母亲的结婚证书,以优特铜版纸加衬黄色的马粪纸,质地硬朗有如牛皮纸的牢度。“文革”中,我是裹着旧报纸、卷藏在旧棉大衣袖里保存下来的,此证书实在是太精美了,舍不得作为“四旧”焚毁而保留至今,也成为南通俱乐部、民国时期婚庆、南通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历史的见证。现在我们的结婚证书,民政局发放时都是一式两份,男方女方各执一份,而民国时期结婚证书是夫妻共有一份,作为亲朋好友共同的见证,世俗民情认可就合法了。我去南通档案馆、民俗博物馆问过,并无这类的专项资料,很希望有关专家们通过这张我父母的结婚证书,进一步研究发掘探讨更多南通民国时的婚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