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化周刊

那一代军旅舞台天骄

——前线歌舞团首届舞蹈学员队往事回忆

◎沈济文口述 陈艺鸣整理

1958年年底,因部队精简整编,军一级文工团建制撤销,我和爱人陈久安从20军文工团奉调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为了参加1959年的第二届全军文艺汇演,军区要组建战士业余演出队,我们适逢其会,被暂借去参加筹建、训练、创作和排练等工作,陈久安任演员队队长,我任演员队舞蹈组组长兼教员。汇演结束后,我们又奔赴军区各机关、各部队基层汇报慰问演出,直到1960年春节前后,演出队的任务结束。可就在我和爱人去前线歌舞团报到时,有了麻烦:我怀孕了。我只能暂时离开心爱的舞台,改行担任歌舞团舞蹈队学员队的专职教员。

努力协助好李首珠的教学工作

前线歌舞团舞蹈队学员队后来蜚声舞蹈界,此时却是草创开班。早在全军第二届文艺汇演期间,总政治部召开了关于部队文艺建设的座谈会,总结了这次汇演的许多成功经验,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与缺憾,比如军队文艺队伍的基本功不足和文艺人才青黄不接等。为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与会的各军区、各军兵种宣传文化部长广泛商讨,由总政治部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准备成立解放军艺术学院,使军队文艺团体有自己的院校。

可在艺术学院建立前,各部队文艺团体仍只能各自为政、各显其能。1960年初夏,总政歌舞团、空政歌舞团和前线歌舞团联合招收舞蹈学员,前线歌舞团舞蹈队招收了一批12至14岁的小学员,现在还记得名字的有梁思聪、夏小明、石小林、贾沛华、张宁、李芸、叶小珠、陈胜英等;梁思聪任班长,贾沛华任副班长,张宁年纪最小,只有10岁,属于条件较好、可上下浮动两岁而录取的,且来得最晚,直到8月才报到。

这些十来岁的小学生,前几天还是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被学员队录取后,就参军入伍,穿上军装,被授予列兵军衔,成为解放军战士了。

学员队的队长是董啸,教员有李首珠、金钟华等几位。董啸原在27军文工团,抗美援朝时,和我所在的20军同属9兵团,兄弟部队联欢演出时认识了,算是朝鲜战场上的老战友。回国后,军文工团第一次撤销,我下到58师文工队,他又随团来58师慰问演出过。1959年,董啸随前线歌舞团以中国青年艺术团的名义参加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和沈明玉等表演了民族舞蹈《对花舞》,受到好评。金钟华负责钢琴伴奏。

李首珠是芭蕾舞教员,业务能力很强。李首珠结业于总政文化部举办的第一期舞蹈演员训练班。这期训练班于1954年下半年在北京西城区皮库胡同开办,教员来自刚成立不久的中国舞蹈学校。而以教研组长尹佩芳为代表的这批教员,则是在国家文化部聘请的苏联芭蕾舞专家伊丽娜·奥列格珊娜主持的文化部舞蹈教员训练班里,经异常苛刻的严格训练,将苏联舞蹈学校六年的芭蕾基训和理论知识高强度压缩,在六个月内完成了学习。其学习的难度、强度和浓度可想而知。李首珠的确功底深厚,舞蹈教学规范严谨,给我以很大的启迪。

我在20军文工团时,舞蹈和教学都是以民族舞为主,所以在芭蕾舞教学上,我努力协助好李首珠的教学工作。除了业务训练外,小学员们的文化学习、生活管理等也主要由我负责。

小学员的管理教育是特殊课题

学员队就住在军人俱乐部,住宿和练功都在大红楼。除了每周安排两个半天文化学习外,小学员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练功。每早起床,得空腹训练舞蹈一般基本功。之所以要求空腹,是因训练中倒立、翻滚动作较多,强度较大,饭后易导致呕吐。早饭后开始,主要进行芭蕾舞等基本功训练。

大红楼练功房四周一圈把杆,中间大块空地,学员们在钢琴伴奏下做各种组合练习。舞蹈训练非常辛苦,为了达到艺术表演所需要的“力量”“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练各种基本功,单调乏味。成年人往往也吃不消,更不要说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了。

学员们正在长身体,每天的训练量又大,那点定量食物女孩还马马虎虎,男孩根本不够,但也没法解决,因为每个人都吃不饱。练得苦、吃不饱,这不仅拖了小学员的学习训练的后腿,还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于是,我和李首珠商量后,建议董啸向上反映,设法解决。后来包括学员队在内的整个舞蹈队在训练期间都加强了伙食。

小学员蓦然离开家庭,过上了陌生的集体生活,整天练功学习,再加上逆反心理期,闹闹情绪、捣捣蛋也避免不了。对这班小学员的管理教育是个特殊的课题。我采取的是正面鼓励、竞争向上的方法,设计了几张大表格,学员们在各方面的表现都记载其中,有了优点就插一面小红旗,缺点不记载;每周统计一次,表扬先进,鼓励后进。董啸和李首珠等人都认可这些方法,认为效果很好。

另外,我还组织学员们在休息日开展各种娱乐活动,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亲自带领他们去爬山、野餐、野炊、划船……

新生一代舞台天骄崭露头角

在这群小学员中,有的明显不适合学舞蹈,如石小林,个子太高,也过了基本功训练的最佳时期,只能改行。一开始,李首珠最看好叶小珠,说她能成为像乌兰诺娃(前苏联著名舞蹈家)那样的演员。后来,到了8月份,张宁来报到了,李首珠认为她的条件更好些。果然,小学员们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教员付出的心血和学员洒下的汗水,在第三届全军文艺汇演中获得了丰硕成果。

1964年四五月间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全军文艺汇演,对前线歌舞团来说意义重大。因为1952年的第一届,华东军区文艺代表队表现不理想。1959年第二届,前线歌舞团又负有重要外事任务,去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了。就在这第三届,原先不被看好的前线歌舞团出人意料地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一下拿出三台节目:东海前哨之歌(八场歌舞)、歌舞晚会、曲艺晚会,连演三天,精彩纷呈,力压群英。《东海前哨之歌》《丰收歌》《死靶要当活靶打》《战士的心》等歌舞节目不仅荣获多种奖项,且备受赞誉、好评如潮。

初出茅庐的小学员们大放异彩,惊艳全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张宁。她在《东海前哨之歌》贝壳舞中担任领舞,汇演结束后回南京,8月又应招赴北京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排练,在国庆节隆重上演。次年1月,周恩来点名让前线歌舞团以中国青年艺术家代表团的名义,随他出访印度尼西亚,之后又出访柬埔寨,张宁都随行参加演出。其实在北京汇演期间,结业后留在歌舞团成为舞蹈队正式演员的一批学员的表现都很优秀。人们已隐约看到期盼已久的新生一代舞台天骄,崭露头角,在全军乃至全国的舞蹈园地里红杏闹春、百花争艳的美好愿景。

当年留影至今珍藏

往事并非如烟。如今我已九十高龄,还能较清楚地回忆当年情景,主要是因为学员队的那群天真烂漫、才华初现的可爱小学员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他们朝夕相处了两年,把他们当作了自己的孩子。

我转业离开他们时,贾沛华、陈胜英、叶小珠、李芸等学员赠送我留念的照片,至今珍藏。另外,这份难忘的怀念也包含着一点遗憾:因为生育缘故,我未能实现连续参加两届全军汇演的愿望,最终离开了军旅舞台。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学员队那双自用的芭蕾舞鞋一直带在身边,留作纪念;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下放在南通七一机床厂,被借调到通棉二厂,指导文艺宣传队排练芭蕾舞剧《白毛女》(全场),当时整个南通市能找到的芭蕾舞鞋,也就我这一双,而我是指导,再珍贵也得贡献。训练着一两名轮流穿芭蕾舞鞋的“大学员”,不由让我回想起当年的学员队。后来二厂版的《白毛女》名扬江海,而那双舞鞋却不知所终了。现在想来,虽有点心疼,但也算物有所值,延续了一段我的舞台梦想。

人老多怀旧,回忆这段往事,用来表达对学员队紧张而快乐美好时光的纪念,表达对老战友董啸、李首珠、金钟华以及所有小学员们的怀念!

2023-08-02 ——前线歌舞团首届舞蹈学员队往事回忆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44423.html 1 3 那一代军旅舞台天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