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南通新闻

根植江海大地,一批原创剧作即将上新——

​用匠心打造本土文艺盛宴

选题新颖 拓荒小剧场原创话剧

越剧演员正在练功。

记者近日从市文广旅局获悉,下半年,我市将有一批原创剧目、展演活动与观众见面。小剧场话剧《七日告白》、越剧《风梅图》、海门山歌剧《江海儿女闯非洲》、海安话剧《韩国钧》等,均在创排中。记者前往其中部分剧目的排练现场探营,了解这些具有鲜明南通印记作品的台前幕后。

8月初,正值三伏天。南通艺术剧院小剧场排练室内,演员们伏案以读,你一言我一语,为首的导演倪超时不时蹦出一句,“停顿”“接”“慢一点说”,让人忍不住静静聆听,捕捉有关这部新作的蛛丝马迹。

这是话剧《七日告白》的坐排现场。与以往剧院打造的剧目不同的是,它是一部原创小剧场剧目,填补了建院20年来在该领域的空白。该剧自去年年底开始筹划,邀请了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导演、演员倪超,此前合作推出过话剧《解冻》、话剧版《画皮》的编剧卢一鸣等加盟。该剧讲述了男主宋渔在得知自己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因担心妻子巫珊伤心过度,于是委托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把自己的记忆存储在一个仿生人身上。

“作品还是探讨‘爱与被爱’,未来人与高科技是相互依赖还是相互冲突,人类固有的生活秩序会不会改变,希望这些能引发观众的思考。”南通艺术剧院话剧团团长季杰表示。

尽管发生在虚构的环境中,但情节设置上却颇有亲切感。例如,剧中一场男女主的感情戏就以滨江公园为背景。“这一幕是编剧独自在南通采风的时候,欣赏到的滨江风景。除此以外,剧中还出现了南通方言,给观众带来南通味道。”据了解,该剧将于下周开启预售,计划9月走进剧场与观众见面。

一楼之隔,越剧演员们正“吹胡子瞪眼”,练习髯口功。“我们聘请了4个行当的专业老师来此授课,为接下来的新戏《风梅图》做战前训练。”南通艺术剧院副院长、越剧团团长范晓萍介绍说,越剧《风梅图》讲述了清朝南通籍官员、“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李方膺的传奇一生,反映其为官之道与爱民情怀。“李方膺是家住寺街的地道南通人,是挖掘南通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人物题材,我们想以越剧这一形式,讲好南通故事。”

越剧《风梅图》由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剧作家颜全毅担任编剧。目前,初稿已告一段落,正在做进一步的打磨完善,预计9月份建组,今年年底将展开首演。

激活血脉 保护传承本土特色剧种

放眼全市,各县属院团躬耕不辍,创作好戏优剧,擦亮各地特色文化品牌,激活文艺血脉。目前,海安的话剧《韩国钧》、启东的歌曲《海娘》等一批各类型的艺术作品正在筹备阶段;通州通剧、海门山歌两个国家级非遗、国家濒危剧种,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推陈出新,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

“我们的原创山歌大戏《江海儿女闯非洲》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根据前期开展的剧本研讨会,编剧再作修改。”海门山歌艺术剧院院长虞垒钧说。大型海门山歌剧《江海儿女闯非洲》的故事情节,是由通州剧作家黎化结合自身在非洲的所见所感创作而成,均为真人真事,讲述了在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对外经济合作战略的当下,南通海门叠石桥家纺企业家只身闯非洲打拼奋斗,发挥侨商作用,与国家民族同命运、与改革开放同步伐,开拓进取、勇担家国情怀。

虞垒钧补充道:“因为这次涉及国外的元素,我们在表现形式上也做了大胆的创新。特别就音乐创作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融入了非洲当地的音乐风格。”预计到9月,该剧将进入创排阶段,邀请苏州歌舞团编导,对故事情节、人物设定反复挖掘和打磨。“在研讨过程中,我们也考虑到是否要改变语言的呈现方式,一般海门山歌都用方言来唱,我们在想它既然是一个跨国性的剧目,能不能既有当地的方言特色,又有非洲土著的语言,或是外语,还要看排演的情况来决定。”

在持续打造现代山歌剧之外,剧院还注重传统剧目的传承和展示。近期,针对《淘米记》《采桃》《心愿》经典山歌小戏,院团正在进行复排,后续将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南通及周边地区老百姓来观赏。

这个暑期,“欢乐江海行”送戏下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通剧小戏《花烛夜》历时两年左右时间完成首轮创排,在此亮相,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戏曲享受。通州区文广旅局剧目工作室副主任何婷婷表示,该剧根据抗战时期南通地区真实历史事件“火烧竹篱笆”创作,“通常小戏以反映当今社会现象的题材为主,这部戏可以说是通剧团成立以后第一部反映战争时代的红色题材剧目。今年正值反清乡斗争胜利80周年,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来缅怀那些江海英烈。”

另外,今年5月底推出的大型新编传统通剧《陈英卖水》在更俗剧院顺利首演,后续,剧团还将对该剧的细节之处精打细磨。

赓续文脉 聚焦两大艺术品牌建设

以本地一批新作新剧为依托,下半年,南通文艺气息更加热烈。原创话剧《沧桑巨变——我们的卧鱼岛》的改稿提升、南通艺术剧院建院20周年主题剧目展演,更有中国话剧年会、中国话剧发展论坛走进南通等,好戏焕新颜,打响“中国话剧之乡”品牌。

市文广旅局艺术处负责同志表示,除了舞台艺术外,我市在美术创作领域也将进一步深耕,其中,持续推进“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品牌建设,亦是重中之重。

今年6月,“寻艺江海 赓续发展”中国美术南通现象课题调研启动,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同志,协同南通书画界专家学者前往各县(市、区),展开调研,通过走进文化阵地,与当地书画家进行深入交流,把握地方文脉特色,将理论研究向基层延伸,进一步推动南通美术整体发展。

下半年,基于调研的市县区书画作品联展、“吴昌硕、 王个簃、 程十发”师生三代书画作品展、南通青年书画家八人展,也将陆续展出。这些书画展作品之多、规模之大,展现了美术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新面貌;笔墨之间,抒家国之情,凝聚了南通艺术家的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张坚 杨镇潇

2023-08-08 选题新颖 拓荒小剧场原创话剧 根植江海大地,一批原创剧作即将上新——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45057.html 1 3 ​用匠心打造本土文艺盛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