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制秤的明师傅是在这里吗?”一位骑着三轮车的大妈在沿途打听,只见从路旁一间很不起眼的小店里走出一位笑呵呵的老人:“你要订秤吧?”
这是如皋市白蒲镇市河北路明海林的秤铺前经常能看到的场景。
制秤师傅明海林今年70岁,祖籍苏北兴化明家庄,爷爷明开元就以制秤为业,当年靠一条小木船流落到此。明海林13岁就学会了制秤手艺,上岸定居后,他的流动户口成了乡镇定量户口,先在五金社学徒、后招工进了印刷厂,制秤手艺却一直没有放弃。退休后就在通扬运河边的棚屋里发挥余热操旧业,为附近乡镇的老百姓制作、修理木杆秤,兼以磨剪子戗菜刀,乐此不疲。
明师傅的案台上,除了摆着各种制秤工具外,还常年放有一只小巧的收音机,他最爱听的歌曲就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的主题曲: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定盘的星……
明师傅和老伴都有一份退休金,虽然不算多,但衣食无忧,每年还有免费体检和医保;儿子也工作稳定。那他为什么还要继续做秤呢?明师傅笑称:“如今百岁时代,我其实只能算是一个小老弟。背弯人不弓,不能只当活菩萨”
一是老有所为,用心用脑,活跃思维。客户登门,笑脸相迎不寂寞;为乡邻们制杆好秤,甚至能用上百年;此外修旧配砣、加块铜皮、调机构、添星花……奉献诚信,赢取口碑,总觉得还有一份光和热。
二是手工劳作,刨杆钻星,也是一项健身活动。以15公斤的木杆秤为例,要锯木取料、打磨划线,单星花就要钻眼300多孔,还要嵌丝切断、拍实、砝码校验,从头到尾一点也不能马虎,手工操作近5小时才能完成。
三是乡情难舍,匠心传承。放眼白蒲镇周边方圆百里,能从事传统秤制作修理的只剩明师傅一人了。由于现代称重手段的日益普及,木杆秤的制作技艺已渐行渐远。仅算一笔经济账:一杆秤售价不超百元,材料费就近20元,还要花上大半天人工,收益率实在低下,如今的年轻人根本看不上眼,古老的匠艺难以为继。
秤砣虽小压千斤,明太祖朱元璋有诗句: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明海林师傅在守望与传承中忙而快乐着,也是老年人生活中的别样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