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化周刊

钟情武装 激扬文章

——回忆半个世纪前市人武部民兵报道工作

◎罗振新

主抓集训,兼顾其他

抓住典型,重点突破

题材多样,全面开花

整理文稿时发现一张极为普通的用稿登记表,如果不看日期,绝对想不到,这张登记表距今已有半个世纪。登记表记录的第一篇刊登在《新华日报》3版的小通讯《水中长城》,录用时间:1973年1月4日,跨度整整50年。

我依稀记得,当时省报刊发此稿后,人武部政工科郭干事开玩笑对我说,一稿保一年,这下你可以后顾无忧了。事后我才知道,市人武部的通讯报道虽然媒体上宣传不少,但都局限于市级新闻媒体,在省级新闻媒体上的用稿基本没有。而南通军分区、江苏省军区用稿统计,对市级媒体采用的稿件,是不列入统计的,只有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的用稿,才可统计上报。这篇稿件当时能在省报刊出,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南通市人武部的民兵通讯报道,实现了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上零的突破。玩笑归玩笑,但我却没有丝毫懈怠,还想更上一层楼。

说来也怪,那个时代写稿没有稿费,又不署个人名字(都是署市人武部报道组),但当时写稿的积极性就是高,整天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除了寻思哪儿有什么好的新闻线索外,就是考虑如何结合当时形势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上多出稿。

我是在1972年年底,离开南通广播电台后,走进位于市区环城东路东、濠河之畔的南通市人武部机关的。这是一个造型别致的老建筑,估计以前也是哪个大户人家的私宅。穿堂而过的地坪都是清一色大地砖,两边办公室铺的都是木地板,我们报道组就设在人武部政工科。组里除了有负责报道的郭干事外,还有人武干部白少洪、周文杰等,但他们要配合南通军分区政治部编写江苏民兵斗争故事丛书,搞通讯报道基本就我一个人。当时,我到报道组不久,凭借着在广播电台“拜师学艺”积累的工作经验,千方百计寻找新闻素材,很快就获悉解放军某部驻地附近军民共同抗洪的线索,随即与当地通讯报道员共同完成了这篇新闻故事,从而赢得了我刚到南通市人武部报道组的首秀。

这以后我的劲儿更足了,又写了不少反映民兵工作的通讯报道,这些稿件先后被《新华日报》、江苏电台、《东海民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采用。到1973年年底,南通市人武部全年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的用稿就达到14篇。这在人武部通讯报道历史上从没有过。后来,我作为市人武部报道组代表,参加了南通军分区在如皋召开的民兵通讯报道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了专题介绍,得到领导和与会者好评。

采写民兵通讯,除了要有一腔热血激情外,还要有独树一帜的本领。民兵通讯报道写的是民兵,可能有人以为,报道内容不外乎民兵整组、民兵集训之类的信息,其实民兵通讯报道还应包括理论学习、文化娱乐、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思路一拓开,民兵通讯报道的题材可就多了去了。

民兵集训这方面的报道,理所当然是我们主抓的报道之一。部里组织的民兵集训,我们都会到场,然后在几天的民兵集训中,找出好的新闻切口,有选择地进行报道。如《新华日报》刊发的《集训民兵技术骨干》,《解放军报》刊发的《学习军事,准备打仗》等稿件,篇幅虽不长,但都从一个侧面进行了宣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民兵参加理论学习、文化娱乐等活动,我们也同样进行宣传报道。如《新华日报》一版报道的《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南通国棉三厂党委组织干部和工人看书学习的调查报告》以及民兵职工参加游泳等项体育活动,我们都做了浓墨重彩的宣传,同样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每年的学雷锋、学好八连、八一建军节等特定时节,我们都会提前准备、选好素材、重点采访。位于市区大庆路的地区农机厂有一位从南京路上好八连退役的老兵,获悉这一信息后,我当即前往该厂了解情况。这位老兵姓陆,在好八连当兵7年,3年步兵、4年养猪,不管干什么,都实实在在、苦干实干。退伍后,他在厂里当上了铸造工,平时工作再平凡不过,但在一次突击任务中,他以好八连精神尽心尽责完成了任务,让大家刮目相看。

我们根据搜集的鲜活素材,撰写了他退伍不褪色的通讯:《他还是苦干实干》,后来被《新华日报》、江苏电台录用。关于游泳活动的稿件,我们除了及时采写、报道全市组织的民兵在南通节制闸外长江口武装泅渡外,对南通国棉三厂组织民兵职工横渡长江更是进行了全方位报道。该厂组织的这一活动,经我们的报道,已多次在省报、省台、中央台进行了宣传,基本成为每年7月必报的重大题材。

1975年7月初,我们又将这一新闻线索与当时体育报社进行联系,得到报社大力支持,但报社要求:稿件最迟7月7日夜寄出。时间紧迫,我向部领导汇报得到支持后,当即赶往位于海门三厂镇的南通国棉三厂,厂武装部黄水良部长及时与厂领导沟通,提前抽调民兵骨干进行游泳集训,并根据长江潮汐情况,重新更改了横渡日期。在长江江边,我目睹了民兵们互相切磋、刻苦训练的一个个感人场景,这些精彩瞬间后来都在我的稿件中做了体现。为了赶时间,我直接从海门青龙港乘船赶往上海,在上海四川路桥畔的上海邮电总局,按时将稿件寄往北京。勤奋耕耘必结硕果,最终稿件如愿在《体育报》一版刊出,同时中央台、江苏台也都作了报道,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题材的多样化,是通讯报道制胜的法宝。我们在向省以上各新闻媒体寄发各类文字报道的同时,也努力把一些有新闻价值的图片、画作、剪纸作品向媒体投稿,力求做到报道形式的多样化,图文并茂、全面开花。从郊区工农公社(现为文峰街道)抽调到报道组的人武干部蒋宏贵喜好画画,平时与市区一些画友也常有联系。来到报道组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结合当时形势,创作了不少新闻题材的画稿,其中《风雨巡逻为战备》画作,被南京军区《东海民兵》杂志刊用。这以后,他与画友侯德剑以及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画师葛承义等老师合作,把创作民兵训练的作品及剪纸发往相关媒体。其中:《野营训练谱新歌(一组三幅)》画作,被《解放军报》录用,还有不少剪纸作品被《新华日报》及《新华日报通讯》刊用。不少照片也开始频频在省报“露脸”,其中一张《老军人讲传统》的照片还上了《人民日报》。

通讯报道形式的多样化,使南通市人武部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上的用稿数逐年增多。1974年全年用稿达到了22篇,1975年用稿更是有增无减。截至当年10月,我离开市人武部到南通市农工局理论学习组时,当年用稿就已达16篇。而且省报、省台等媒体还有不少已完成好的稿件待发,当然这是后话。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虽时隔50多年,但在市人武部报道组工作的点点滴滴,至今仍存留在我的记忆里,也为我日后从事新闻报道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新闻媒体发展突飞猛进,写稿早就告别了纸和笔,寄送稿件也有了新兴传媒渠道,形成了网站、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体矩阵,但半个世纪前在人武部搞民兵通讯报道时的那种积极拓宽报道思路,不怕苦累、勇于进取的精神,将永远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2023-08-23 ——回忆半个世纪前市人武部民兵报道工作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46729.html 1 3 钟情武装 激扬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