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朱
高妹在澳大利亚街头遇到麻烦,出租车司机揪着不放,说她下车开门碰到了边上的一辆车,车门磕了一个小点儿,要赔钱。当时她拖着两个大行李箱,身上背着大背包,站在路边满心满脑的怒火。跨越半个地球的父母肯定是指望不上的。从学生公寓出来的两个女生看到了,走过来问情况。我这边翻了各种相关信息,把小红书等一系列App里关键词也搜了个遍,在得知澳大利亚人工超贵且有司机会虚开修理厂单据的时候,那边已经跟同学决定报警解决。
从前的高妹有些孤傲,自从去了澳大利亚,自理能力突飞猛进,解决处理各种生活事件的耐心和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对人对事的看法较从前有了更多的完善。再对比一下当年的自己,真的差远了,不是因为没人教,可能是见识太少根本遇不到。
同事最近有些选择困难,他丫头中考成绩非常完美,超出重点高中分数线好远。他在国际和国内高中的选择中徘徊。小孩子知道以后出国要花很多钱,断然拒绝说自己努力也可以考上好大学。同事和他夫人跟周围好几个选择把孩子送出国的朋友翻来覆去聊了好几个来回,又去周边地区的国际学校考察了一轮,最终还是决定走国际路线。卖掉一套投资房解决资金问题,反正现在房价不会涨。
从前跟办公室大姐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从学校一路勤勉刻苦好不容易学成进入社会,还没好好为社会贡献力量就被分散出大部分精力培养下一代,很多家庭都是夫妻俩围着孩子转,各种自卷以及被卷,到孩子考上大学,没个几年夫妇俩也差不多快退休了。那算不算一种资源分配的误区?那个同事夫妻俩都是单位业务骨干,孩子上高中势必得有一个人全方位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学业情况,想想几乎不太可能,因为这世上想要两全其美要么会有矛盾、要么就会提高多种类成本。
一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家是栖息的温暖港湾,妈妈就是妈妈,爸爸就是爸爸,而不是为了分数去督促的教导员和辅导功课的老师。错位导致的社会问题已经不需要去举例了。接受考验是人生的常态,同事也认为每个人都该做好自己的事,父母做好工作提供经济基础,负责鼓励和指引大方向,孩子自己搞定学习。
前阵子高妹选课,也感慨国外大学课程的多元性,只要在一个大类里就什么课都可以修,而不是限定自己大一就选定的专业范畴,游戏及社会调查、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有趣且更加直观,比简单的教授在台上讲要引人入胜得多,也更容易激发兴趣和思考,而教育的本质不就是这样吗?
另一个同样热爱写作、喜欢思考的朋友,在教育系统做行政工作很多年,耳濡目染各种考核排名和检查,在孩子小升初考试结束以后,许多家长忙于初一分班找个好老师的同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