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张謇先生170周年诞辰,29日,国内百余位方志文化学者、研究张謇专家等走进状元故里,在此举办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围绕“典范的力量:新时代视域中的张謇与中国现代化”这一主题,展开为期两天的研讨交流。在论坛活动中,关于张謇与方志文化的不解之缘,成为与会者的聚焦重点。
张謇修了5部江苏地方志
地方志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百余年前,张謇在践行“父教育,母实业”思想主张的同时,就有了研志、修志、用志的意识,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修志理念与方志学学理逻辑。
从1888年(光绪十四年)开始,张謇陆续主纂、续纂了5部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即《光绪赣榆县志》《太仓直隶州志》《东台县志》《海门厅志》和《(民国)南通县图志》等5部方志的编纂。
24卷的《南通县图志》详尽记录了从1876年到1921年期间,南通的整体状况和各方面的发展进程,全景展现了张謇在南通开创的一系列近代化事业。
“畴昔是州今是县”,张謇从1912年(民国元年)南通废州建县,就开始着手编纂南通县志。当时,张謇出资,请南通“三范”之一的范铠作为该志的主笔。后因两人意见不合,范铠辞职离通,修志亦停。直到1920年,张謇再次启动县志的编纂工作,他请来了著名的历史学家、武进人孟森审定和修订《南通县图志》,“校订前失”,完成了这部志书。张謇亲自撰写了其中的几篇序言。
会上,南通大学文学院院长、张謇研究院院长钱荣贵作了《张謇与方志》的主旨演讲。“《南通县图志》是张謇所修史志的代表作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记述内容的选取与修志时运用的先进科学手段。”钱荣贵认为,在地方志编纂实践中,张謇形成了较为系统成熟的方志编纂理念,注重真实性、突出人物性、关注当下性,尤为重视新兴测绘技术和图表运用,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们通过《南通县图志》,仿佛置身于南通近代化的氛围之中。”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陈红说,张謇在纂修的《南通县图志》时,以“明举措,便寻究”为主旨纵贯始终,以“实不饰,详不张”的原则和“为补正,不复淆”的方法作为两翼拱卫,三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这就是张謇方志学思想的脉象。
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资料收集、前沿研究、成果产出,当天,江苏地方志张謇研究联盟宣告成立。首批联盟单位南京市、苏州市、南通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南通市海门区、常熟市、东台市、连云港市赣榆区将通过联盟,真正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形成张謇研究的理论高地,筑建张謇研究的理论高峰。
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姜荣芳介绍说:“首批联盟单位都是张謇在省内所办事业的代表城市,我们希望以方志力量,加强内部联合,发动外部各界专家学者加入,构建一支全省范围内研究张謇的学术团体。”
“张謇和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上,苏州常熟人翁同龢是他的恩师,他与吴县‘绣圣’沈寿又有着深厚的情谊。还有著名社会学家、吴江人费孝通,其父费璞安应张謇之邀在通州师范任教,给儿子取名‘孝通’,不但是因为在南通孕育,而且表明与张謇儿子张孝若一起排行。”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傅强谈到了张謇研究中的苏州元素,除了人物的关联外,还有张謇曾赴太仓,执掌娄江书院并修《太仓直隶州志》这段历史。傅强说,借本次文化论坛成立“江苏地方志张謇研究联盟”之际,苏州方志系统将加大对张謇和苏州渊源的研究,积极参与联盟的活动,为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贡献苏州方志力量。
连云港市赣榆区党史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任卜曙光则表示:“这次联盟的成立,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们在张謇研究方面的空缺。”细数张謇与赣榆的渊源,张謇曾先后两次来到赣榆区,参与创建了选青书院,与赣榆人许鼎霖一起创办了油厂、面粉厂和玻璃厂,还主持编撰了《光绪赣榆县志》。张謇在沿海所开拓的垦牧之路,也延伸到连云港。卜曙光说:“未来,我们也将就张謇在赣榆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实践工作进行细化研究,与其他地方志部门互学互研,弘扬张謇精神的时代价值。”
当天,江苏省方志馆分馆张謇文献馆(张謇文献研究中心)举办了揭牌仪式。这一文献馆落户在海门,旨在立足张謇故里,整合集中各类资源,打造影响全国、世界知名的张謇文献收集储藏中心、整理研究中心、专业咨询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宣传教育中心,进一步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张謇先生的嫡孙,全国政协原常委、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张绪武,给论坛发来贺信,他说:“这是家乡海门为方志文化学者和张謇研究学者交流、研讨祖父在方志领域的实践提供的一个宝贵的平台,我要向家乡海门的领导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论坛上,与会者的视角不仅停留在张謇与方志的框架内,还围绕“张謇与中国现代化”的课题,挖掘张謇企业家精神内涵,展现张謇研究新成果。
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一民,从“张謇沈寿共谱苏绣新华章”的角度,对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等进行深入研讨。他认为,张謇在践行现代化理想的过程中,既注重经济建设,又注重政治建设;既注重社会建设,又注重文化建设。在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中,张謇特别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请德艺双馨的沈寿到南通主持女工传习所,便是其中的一段佳话。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俊亚从“儒学伦理”论述张謇企业家精神与之相关的线索。他表示,张謇经营的大生企业集团,正是按“德有六兴”的内容来做的。张謇的一生,就是生动实践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一生。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副会长李玉将张謇的企业家素质归纳为“智商”“情商”“业商”与“政商”四个方面。他认为,这些品质分别对应着企业家的人力资本、社会责任、创业精神、家国情怀,从这四个维度解说张謇的企业家精神,有助于提升张謇研究的科学化程度,从而为企业家精神研究的中国话语与理论建设提供助力。
张謇企业家学院特约研究员、南通大学硕士生导师黄正平,以“三”为概念,从对张謇认识的三个维度、地方事业的三大领域、三个主要社会角色、三大关系等方面,概述“张謇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湮灭,而只会更加光彩夺目”的原因。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纪检组组长、副主任朱旭尧表示,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开创精神,秉持兼济天下、忠信笃敬的信念,形成了一种“典范的力量”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源,推动着后来者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中继续锐意进取、开拓前进。朱旭尧说:“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大家深入探讨了方志文化、南通地域文化,特别是张謇留下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我们将宣传方志文化和张謇的高贵品格、典范事迹,倡导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
本报记者张坚 杨镇潇
本报通讯员单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