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高空,14岁花季少女突发急症,危急时刻,南通大学附属医院5名医护工作者及时救援。连日来,南通医护人员成功救治豆蔻少女的暖心行为受到了众多网友的点赞。
南通,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满堂红”之城,类似的善行义举每天都在发生。一座城市,不仅需要巍然耸立的高楼大厦,也需要向上向善的精神楼宇。
中华慈善博物馆,进入大厅往东走,脚下是一条由不同字体的“善”字组成的善道,365个不同字体的“善”字,寓意着每日行善,这也正是中华慈善博物馆向每一个参观者所要传递的信息。
南通历来就有慈善博爱的优秀传统,包容会通的江海文化滋养了生生不息的慈善基因。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先贤张謇秉承“祁通中西,以宏慈善”的理念,开创了中国近代慈善事业之先河。
1995年,南通新闻媒体报道了有人化名“莫文隋”汇款资助贫困学生的故事,并在寻找“莫文隋”的行动中,意外发现了一批化名为魏群、关辛、吴铭、卫英才、任有琴的匿名行善群体。之后,“莫文隋”成为南通做好事不留名的群体现象代名词,全社会掀起寻访“莫文隋”、学习“莫文隋”、争当“莫文隋”的热潮。
“修车老人”胡汉生退休后,在鼓风机厂门前路边支起了一个修车摊,修一辆自行车只收1元钱,遇到困难群众还会免费,直到2013年去世。在他摆摊修车的14年里,他共捐善款10.6万元。“磨刀老人”吴锦泉,凭磨刀手艺为街坊邻居服务,2008年以来,他几乎将所有磨刀得来的收入及各类慰问金都捐了出去,捐赠金额达26万多元,而他自己却住着三间瓦房,过着最简朴的生活。两位老人的故事感动了众人,成为人人敬仰的慈善双雄。
凌晨4、5点,搬粥摊、摆桌椅、放碗筷……热气腾腾的场景令人心生暖意。2019年以来,南通开发区“莫文隋助老免费爱心粥”的志愿者们风雨无阻。“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碗碗爱心粥来传承‘莫文隋’的大爱精神。”爱心粥项目策划发起人、南通开发区莫文隋志愿者工作站站长姚卫民说。作为“莫文隋”原型汤淳渊的挚友,姚卫民接过“莫文隋”的旗帜,2076个小时凝聚起志愿服务的一团火。
一辆白色SUV失控坠入河中,危急关头,路过的施炳生和王兵,一人划船、一人游泳,合力救出司机后便悄然离开。今年2月4日,市民施炳生、王兵勇救落水车辆司机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崇川区文明办授予两位救人英雄“崇川好人”荣誉称号,市、区两级公安机关、见义勇为基金会上门颁发了确认见义勇为人员决定书,并送上慰问金。“救人英雄”王兵将6000元慰问金全数捐给了崇川区慈善会,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他在捐赠时留下两条语音:“通过区慈善会,善款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善款哪里需要就用于哪里。”
如皋邮政系统党员带领乡村邮递员,坚持在投递路上照顾孤寡老人,爱心邮路的故事接续书写了24年;国网如东供电公司党员发起的江苏供电系统首支党员服务队,21年来受理各类求助7.8万多个,受益人群超25万;以“宁蒗支教”为代表的南通西部支教团队,50年来近1000名教师奔赴西部地区持续接力优教扶智;南通税务系统的女干部组成“爱心妈妈”团队,三十年如一日资助困境儿童,累计资助700多万元……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人当选“感动中国人物”,9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2人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45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278人(组)当选“江苏好人”。凡人善举在江海大地不断涌现,博爱向善蔚然成风,让南通这座文明之城、幸福之城更有大爱、更具温度。
本报记者卢兆欣 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