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健康周刊

初秋时节早晚温差大 小心秋乏秋燥接连找上你

晚报讯 秋风吹散暑气,人间迎来新凉。处暑时节后,不少市民发现早晚没有那么热了,甚至还有阵阵凉意。南通市名中医、如东县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陈亚兵提醒:处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秋季干燥、寒凉之气即将正式登场。

处暑过后,暑气渐消,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气爽时节也即将到来。“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逐渐凉、昼夜温差大,不时有秋雨降临,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但此时寒暑交替,阴阳变化,是由夏至秋的转折点,疾病也容易乘虚而入。”陈亚兵提醒,市民此时更应护养好身体,无论饮食起居,还是养生宜忌,都要顺应时节。

处暑时节,自然界的阳气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容易犯困思睡,产生懒洋洋的疲劳感,就是大家常说的“秋乏”。“在这个节气,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于是出现疲惫感,所以容易产生‘秋乏’。”陈亚兵介绍,化解“秋乏”, 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饮食清淡,宜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酸甘食物。

入秋以后,燥为这个节气的特点,自然界秋高气爽,空气干燥,空气湿度变小,人体直观的感受为:皮肤干燥皲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大便干结等等,严重者伤及肺脏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等津液不足的表现。陈亚兵表示,处暑养生保健应做到养肺滋阴和祛暑化湿并重。“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他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肠子开始蠕动,就会想上厕所,但是不要喝冷水。

《遵生八笺》中指出:“秋三月,主肃杀。肺气旺,味属辛。金能克木,木属肝,肺主酸。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陈亚兵认为,在饮食调养方面,要以防燥护阴为原则,少食椒、葱、薤、蒜等辛辣食品,多吃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乳品等柔润食物,顺应秋天沉降之气,适当进补。

“伏去秋来,凉风有信。春捂秋冻,夜凉添衣。早睡早起,化解秋乏。”陈亚兵用24个字总结处暑养生要领。

记者冯启榕

2023-09-01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47822.html 1 3 初秋时节早晚温差大 小心秋乏秋燥接连找上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