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梅
儿子嫌他娘“妈”味重,避之不及;至于他爸我“爹”味几何,他没提及,我也不好腆着老脸追问。为避免踩坑,我注意观察、小心表达,尽量以一个哥们儿的姿态听他直抒胸臆,偶尔也点评一下,顺带帮老婆解释一两句——他俩搞对立,受伤的远不只他们,还有我和女儿。当然,我也不能全程装,会找机会对他提点必要的建议,如“这样选择是对的”“下次换个办法试试”之类。貌似儿子还挺认可这种交流方式,事实如我所料,当孩子处于不被说教、打击、嘲讽的安全环境下,他也就没有必要故意跟大人顶、犟和反着干。
只疏不堵终于理顺了父子关系,我窃喜。人生海海,老子和儿子越早握手言和,就能越早让沟通相处变得温情有趣许多。
我至今对麦家在《朗读者》访谈中的一段自述心有戚戚。麦家说儿子麦恩到了青春期时,他简直伴儿如伴虎。往前追溯,他和父亲之间因为历史问题误会重重,多年来爱恨交织间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沟通鸿沟。同样没有学会如何和青春期的儿子相处的麦家,面对惹是生非的麦恩时,重蹈父亲的覆辙,一个巴掌打掉了麦恩的信任。之后,两人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却连续好几年形同陌路,麦家甚至连儿子的房门都进不去。为此,他请教过很多专业人士,还坚持给儿子写纸条谈心,但麦恩一直不回应。
煎熬的麦家决定把问题交给时间。后来,在地震募捐和筹备麦恩成人礼的过程中,父子两人一起做事,关系才开始破冰。在麦恩即将出国前夕,他写了一封《致信儿子》塞进麦恩的行李箱,麦恩看到后回了两个流泪表情,父子俩的心结才被真正解开。而他和父亲的隔阂,则因父亲的老去和死亡而再无机会消解弥合了。这段惨痛经历,被麦家融入《人生海海》一书,文中隐约可见其影踪。
人生海海,和解才是唯一出路。多么痛的领悟!好在我家亲子关系还处在能好好沟通的安全范围内。儿子的所谓叛逆反抗,只是自我意识在苏醒。小小年纪的他其实懂得很多,将家里每个成员的秉性看得透透的。我听出来了,他觉得我这个爸爸之前有点不作为,不像别人家爸爸那样常常及时救孩子于水火。和周围很多同学相比,他一直都很自卑,说起来都是泪……
惭愧,惭愧。都说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通常有个焦虑的妈妈和近乎隐身的爸爸。感谢命运没让儿子变成所谓的“问题少年”,又留给我充裕的窗口期去陪他共同长大。 换位思考,这批小孩成长于网络时代,每天八面来风地接受多元资讯,想法与我们不同也在情理之中。例如对于“学习改变命运”的话题,儿子认为学习面前人人平等,但能站到金字塔顶端的永远只能是少数。他也想成为学霸,奈何实力不够,之前纠结痛苦过,自我怀疑过,也发奋图强过,但似乎没什么效果。怎么办?难道拿不到高分、不成为人中龙凤就不配好好生活吗?大人们对自己的要求不高,怎么轮到孩子时就充满幻想、非黑即白呢?说好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呢?这样的双标,他想不通。
一路骑行、一路唠嗑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也回到了少年时代,从老婆口中的“猪队友”变成儿子的弟兄哥。我承认在内卷环境下,儿子的话也有他的道理。事实上,每个孩子潜力不同、兴趣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抗压能力更不同,分数不能代表全部,单一评价对他的伤害确实挺大的。他说自己想过相对正常的生活,该学习学习、该锻炼锻炼、该玩耍玩耍,一想到假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看不到希望,本能反应就是磨洋工:你的理想要我实现,我也很想啊,但我实在没那个能力,那就只能干脆不干了。(本栏目由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