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化周刊

科学与人性的冲突

◎小茹

《奥本海默》是诺兰自编自导的最新作品,电影聚焦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讲述了二战期间,奥本海默如何带领众多物理学家最后制造出原子弹的故事。影片时长3个多小时,妥妥一部烧脑片。在如今小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能耐着性子看完这样一部观影门槛不低的科学家电影,内心驱动力是关键之原因。

我的内心驱动力是想了解下量子力学和核物理学方面的知识,而这正属于奥本海默所从事的理论物理学的范畴。当然,我并非一名物理迷,我所感兴趣的是如何用电影的视听语言来阐述深奥的物理学世界。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诺兰”的名字就等于电影质量的保证。

影片改编自罗伯特·奥本海默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该书曾获普利策传记文学奖。奥本海默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美国的普罗米修斯。众所周知,为人类送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里著名的悲剧人物。用普罗米修斯来形容奥本海默,寓意他既是美国塑造的神话,最终亦成了神话的殉道者。

坦白讲,科学家电影不容易拍,很容易陷入两难境地,要么理论术语太多,拍得让人看不懂;要么拍得不够科学,背离了实际。诺兰在拍《奥本海默》时,巧妙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以两场听证会作为重头戏,以奥本海默和政客施特劳斯作为两条线的叙事主角来回顾奥本海默的一生,不啻为一种聪明的拍法。电影既展现了奥本海默在原子弹制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亦深刻探讨了在追求科学进步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面临的道德和责任问题。奥本海默之所以是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乃因原子弹燃爆会给世界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性。如何平衡科学与人性的道德,是《奥本海默》带给观众探讨与思索的问题。

诺兰有个外号叫“实拍狂魔”。《奥本海默》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逼真模拟了原子弹爆炸时的骇人场面,给观众带来真实的感受,剧组背后的努力可见一斑。

观看《奥本海默》的衍生乐趣是观影之后会去搜奥本海默的书单。比如电影中出现过奥本海默手捧《荒原》的镜头。T.S.艾略特的《荒原》是一本怎样的书,奥本海默为何喜欢它?在《奥本海默》公映前的宣发活动中,诺兰说他第一次接触到“Oppenheimer(奥本海默)”这个名字是通过Sting的歌曲Russians里的歌词:“How can I save my little boy,from Oppenheimer's deadly toy?(我该如何拯救我的小男孩,摆脱奥本海默的致命玩具?)”因为《奥本海默》,我也知晓了这首歌,还知道了坂本龙一曾写过《奥本海默的咏叹调》,这是不同艺术形式互相渗入叠加了电影本身给我带来的收获。

2023-09-13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48946.html 1 3 科学与人性的冲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