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青
崇启公铁长江大桥项目部驻地在崇明岛上,附近没什么商店和生活娱乐场所。为解决员工购物问题,项目部在员工生活区建起了员工购物超市。超市内还设有小饭堂,员工们随时可来改善生活。
(9月13日本报4版)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作为最有资格说乡愁的群体,作为城市建设的主体,外来务工人员通常从事着辛苦劳累的工作。而对待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态度,也正日益成为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衡量标准。
当下,在物资保障、吃饱穿暖基本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工地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工作解压等问题给企业、工会和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他们的诉求需要更加细分和人性化。比如针对节假日等特定时节,打造集年货假日特产,免费体检和义剪、义补服务,现场订票,防骗及安全知识宣传等为一体的集中平台,让众多地处相对偏僻,平常又无暇外出休闲的工友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专场”和“主场”。又比如,成立党群服务中心,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亲子陪护服务;为女性工友开设妈咪休息室,开设心理疏导、心理宣泄室等等。这些把自己当外来务工人员“娘家人”的作为,无疑就像是冬日暖阳,让工地不再冷,让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一座城市向外来务工人员表达关爱和友好其实并不困难,关键在于要把友好体现在公共服务的细节上。唯有如此,城市和外来务工人员之间才会进一步产生“用心灵感动心灵”“用温暖传递温暖”的情感共鸣和价值传导。而做到了这一点,城市用工荒也就有望不再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