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知道张謇,却不了解沙元炳。不少观众正是通过这次观影,走进了沙元炳的荣光一生。
沙元炳(1864年—1927年),字健庵,实业家、教育家、诗人,生于如皋城内沙家河塘祖宅。光绪二十年(1894年),沙元炳在殿试中取进士,这一年大魁天下的状元正是张謇。1898年维新运动失败后,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沙元炳以双亲年高为由,谒告归养,改书斋名为“志颐堂”,以示退隐江湖。
在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34岁正值壮年的沙元炳作出了自己的人生抉择。作为如皋巨家士族,仕途也起步顺畅,沙元炳却毅然走出了舒适区,正如片中所说的,“完成了惊险一跳”。
如皋沙元炳,与南通张謇不但同榜高中,更意气相投。两人携手同心,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为己任,回到故乡造产富民、启迪民智。沙元炳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张謇在南通的大生纱厂等多项事业,他全力投资大生集团,参与创办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广生油厂等企业,与张謇共同筹建了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今南通中学)、南通图书馆等学校及社会事业。
沙元炳是如皋近代第一贤达,他全面领导了家乡如皋县的近代化事业,堪称如皋的“近代城市之父”。1901年,沙元炳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公立小学——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1902年,沙元炳创办如皋公立师范学校。辛亥革命前,如皋全县已有各类学校95座,一时成为全国教育大县。张謇由衷感谢这位同路人:“江北学校,通、如最先而最多。如皋设无健庵倡之,焉能如此?”
在如皋,沙元炳先后创办了广丰腌腊制腿公司、广生榨油公司、广生德中药号、耀如电灯公司、裕如钱庄、鼎丰碾坊等实业,他还创办大型垦牧公司大豫盐垦公司,组织成立水利会、测绘局、清丈局,创立如皋第一家公立医院,主持编修《如皋县志》。在沙元炳的全力推动下,当时面积4000平方公里、人口140万人的如皋,经济、文化、教育、城建、社会公益等事业脱胎换骨。正如当时人们所评价的,“凡邑中有井水饮处,无不知沙先生者。”这也化作了影片的片尾曲,唱出家乡人对先贤的感怀之情。
张謇与沙元炳,犹如一对通海平原的“双子星”,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在江北苏中一带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和教育体系,影响深远,光照后人。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沙元炳》分为两集。上集为《江郎变计》,下集为《怀风饮泽》。全片历时一年多拍摄制作,通过实地采风、实物遗存、人物访谈、情景再现等形式来呈现,人物立意饱满,剧情表达丰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