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 点的外卖是不是预制菜?
“平时工作很忙,一天三顿,除了中午在单位食堂就餐,其余都是靠点外卖对付。”昨天上午,在市区金融单位工作的李建波说道,“因此,我非常想知道我点的外卖是不是使用预制菜。”李建波表达的正是大多数消费者的担忧。
“我通过美团外卖点了一份芋艿烧肉,这家店位于中南世纪城附近,到我所在的单位,骑手最快也要20多分钟。可是,这份外卖半小时就送达了。如果没有使用预制菜,怎么会这么快?我每次向店家求证这一猜测,他们都含糊其词。”在市区一家建筑公司工作的项目经理陈飞向记者吐槽。“后来我了解到,一些店家接单后,将经过速冻的菜肴加热后装盒。”陈飞说,这一做法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近年来,预制菜行业确实发展迅速。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只有先确保品质优良,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无论什么菜,首先都必须是放心菜。
店家: 确有半成品,没有预制菜
昨天下午,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暗访了市区多家餐饮店。
我们第一站来到位于崇川区工农路圆融广场负一层的吉喜田,店内以盖浇饭、米线、粉丝等为主,菜品多达几十种,价格在18元至30元之间。
在询问店员菜品是否为预制菜时,小伙子告诉我们:“我们店没有预制菜,所有菜品都是新鲜现做的,所以出餐速度较慢。”
相距不远的一家卤味店里,店员同样表示店内的餐品都是当天现卤,并且不会隔夜售卖。除了藕片、玉米、鸭血等卤制菜品外,我们看到门店操作台上还有数袋真空包装的面条,包装袋上显示该食品为今年7月29日生产,保质期为12个月。店员介绍:“真空袋装面条是由总公司配送到各门店的,拆开包装后用开水泡一会儿就可以食用了。”
我们随后又走访了两家连锁餐饮店,店员均称公司管理制度颇为严格,为不影响食物口感,不会使用预制菜品。不过,其中一名店员透露,由于烘焙类糕点制作工艺的特殊性,餐饮店点心类菜品基本为半成品,这几乎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观点: 保证安全才能走得更远
在中消协发布的去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点明了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等问题。我市一名知名律师指出,如果消费者提出咨询,店家不回应、不真实告知,就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另一方面,预制菜引发质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在质量与口味方面无法与现制菜比肩。不少消费者表示,去饭店吃饭就是想吃点新鲜的、大厨现做的,结果一些饭店用了预制菜,“少了点儿感觉”。还有很多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存在不够新鲜、口味单调、口感不佳、含食品添加剂、营养单一等问题。
专业人士认为,根据现行的生产工艺,很多预制菜产品并不需要添加防腐剂。不过,消费者在购买时还应重点关注预制菜中的盐、油、糖含量。
“目前,在不同地区,对预制菜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让消费者享有知情权,确有必要。”百姓餐馆负责人陈昌林表示。
多名专家认为,目前标准体系缺失已经成为影响预制菜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市场上的预制菜品质参差不齐,不同厂家生产的菜品口味大相径庭,催生了菜品质量难保证、标识不详细、价格差异大等诸多困扰行业发展的痛点。市饭店与餐饮业商会秘书长顾建华表示,如何将预制菜这一产业良性推动、健康发展,如何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目前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对整个预制菜行业而言,好吃决定它能走多高,而安全决定它能走多远。
本报记者周朝晖 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