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考入本地一所初中名校。小学时,我的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进了这所学校,我门门功课成绩都只排在中下游;曾经非常有信心的作文,得分也不高。
不少同学小的时候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老家,长大后才来城里上学,这点我和他们相似。那时人口流动少,大家乡土观念浓厚,因此,体育比赛备受男生们关注,热衷于查问冠军选手是哪里人。
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是我们入学后遇到最高规格的一次运动会。那时,社会上大多数人家还没有电视机,但我们这个学校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我们班许多同学家都已经有了。为了让我不至于自卑,父亲在1982年秋天,不知从哪里走门道搞到了购买名额,咬牙掏空家里积蓄,买了一台14英寸牡丹牌电视机,于是我也能观看亚运赛况了。
我们家祖辈是上海的,因为时代原因,我父亲来到了本地,所以我对上海有一点故乡的感觉。上海体育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但随着亚运会的进行,上海籍选手夺金数量不及广东、辽宁这样的体育大省。偏偏班上有原籍广东、辽宁的同学,然而那届亚运会评出的最佳运动员是名噪一时的跳高运动员朱建华,上海人。之所以他能当选,是因为亚洲田径在世界上处于相当差的水平,而他以2.33米获得金牌,创造了当年世界最好成绩。
那届亚运会,中国第一次战胜日本,夺得金牌总数第一,从此称霸亚洲体坛至今。当年正处于改革开放之初,振奋国民精神是潮流热点,各行各业都在学朱建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我们学校也布置了相关命题作文,或许因为我家来自上海,而且和朱建华500年前是一家,我写起来格外投入,发挥出了高水平,得了高分,还被作为范文在各班传递朗读。
作文评分带有一定主观性,如同体操、跳水比赛打分,评委对选手印象很重要。有了这篇高分作文,我也信心高涨,此后作文分数就没有低过。我在这所很难“出人头地”的学校,终于找到了一个自信点。
新德里亚运会对于朱建华显然很重要,虽然他后来多次破世界纪录,但多是国内比赛或国外邀请赛这些含金量不太够的赛事,到了世锦赛、奥运会都发挥失常,所以那届亚运会冠军应该是他运动生涯里最重要的一个荣誉。和他有些相似,我的心理素质也不好,这所初中是我学生生涯里最好的一所学校。
从新德里亚运会到杭州亚运会,41年过去了,如今回想一下,我“参与度”最高的还是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那篇作文也许影响了我一生,时至今日我还在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