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生活周刊

海安麻篮

“自己动手能省钱,做麻篮儿做芦菲。庄户人家过日子,过上好年防荒年。”这是奶奶教给我的歌谣。那时我还小,常看到奶奶割来芦苇编篮子——我弄不懂的是,为什么把芦苇编的篮子叫“麻篮儿”?

麻篮儿远不如竹篮结实、耐用,但是,竹子成本高,还得有篾匠手艺。编织“麻篮儿”的原料就在沟塘河边,秋风吹过,芦苇很快白了头,等着你去割哩,想割多少就割多少吧,割回家后,先打捆存放着,等冬闲时节,天气晴好,解开打捆的芦苇,用苇梭子将一整根芦苇破开(苇梭子是圆木中间有个凹槽,凹槽中立着一片锋利的刀刃),洒水浸湿,再铺在地上用石磙碾压。完成了这些工序,还得沿剖芦苇留下的口子,把圆形的芦苇秆分开、压平成篾片状,去除残留的苇叶后按长短捆好。

编织麻篮儿的难度在四个角上。因为麻篮儿的立面是圆柱形的,底部却是正方形的,由正方形过渡到圆柱形,要不露丝毫痕迹就看编的功底了。编得好的麻篮儿,苇篾之间紧凑细密,放麻菜籽、芝麻,都不会漏出一粒。编织得稀松的,麦粒都能漏出来,而且容易变形、散架。

奶奶的麻篮儿编得有大有小。大的,挑猪草用,可以代替竹篮;中等的,可以放鸡蛋之类;小的装盐,放在土灶边,当坛坛罐罐用。奶奶说,大麻篮儿不好,水不容易通过,不好用来洗菜,也不结实。梅雨季节,鸡蛋放在坛子里,湿气散不了,蛋壳容易出现霉斑;放在布袋里容易被碰破,放在麻篮儿里又透气又有保护,不容易坏掉。

老家多的是河,卖鱼、卖活麻虾的船来了,奶奶常提一只大麻篮儿去买。麻篮儿密实,米粒大的麻虾不会漏出来。买麻虾儿,奶奶总是先把麻篮儿在河水里浸泡一下,然后给人家过秤、装麻虾。她这样做,我觉得奇怪,奶奶却很得意:你不懂,这麻篮儿进了水,水不容易全部漏光,过秤时麻篮儿会重一些。等到装好麻虾,麻篮里的水漏掉了,轻了,再过秤,麻虾就会稍多一些……

50多年过去了。儿子看到我收藏的麻篮儿照片(见图)觉得好奇,我却感到一阵心酸。奶奶啊,我懂了:你为什么要编麻篮儿,为什么买麻虾儿还耍“小聪明”——这是穷出来的精打细算、穷出来的小精明啊。

2023-09-21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49922.html 1 3 海安麻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