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同林
今年二月,在如东县作协会议上,我遇上了久违的顾光燧老师。
我与顾老师什么时候相识的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在我加入如东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时候,那时候我20多岁年纪,按此计算,我们相识已经40多年了。我对顾老师的印象是身体瘦削,面庞清癯,眼睛很小,似乎缺少光泽,直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
顾老师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他有一个很响亮的笔名——“铁牛”,有人评价说,这可不是普通骨肉之躯的牛,而是一头埋头耕耘、不怕苦、不怕累的铜打铁铸的牛,正是这样的牛,犁出了茂盛的收获。早在20世纪的60年代,顾老师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其代表作有散文集《记忆深河》《诗说如东》,小说《有心插柳》《今夜有缘》,理论专集《读写浅得》等。1964年,受领导委派,他参加了江苏省现代戏演出观摩大会,前后40多天,从此,开始了他的戏剧编写生涯,发表过广播剧《石侯不是英雄》,并演出成功。顾老的作品曾获得过许多奖项,从县一级到市到省,还有国家级的,但他至今仍不知疲倦,笔耕不辍。尤其是近几年,在他双目失明以后,人们仍时常在南通、如东等报刊上读到他的文字。
近40年共同的创作情趣,把我们的关系拉得很近。我的创作风格跟顾老师有相似之处,都写农村题材,作品里又都善于使用民间语言和民俗掌故等等。
顾老师的散文中有不少民俗风情之类的描写,展示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在《酒香开秧时》《蒸馒有忌》《父亲回家》等诸篇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那挂着红灯笼的船桅、屋后摇曳着的小竹竿、天空中响着哨音的鸢子、一人唱众人和的山歌……无一不透露出作者的生活积累和对农村生活的深厚感情,堪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海风情的文化风俗画。
顾老师办事严谨认真。有一段时间,他在《如东日报》编副刊,那也是我跟他接触最多的时期。我每有作品发表,他都会认真地寄样刊给我。记得那年我写了一篇关于荞麦的文字,原文的题目我不记得了,只记得他想改成“秋来荞麦香”。他打电话跟我商量,说这篇文章处处飘着荞麦香味,改了更好,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顾老师的严谨态度令我敬佩,让我深受教益。
转眼间,顾老师已近杖朝之年,而且,早在10年前他的双目就几近失明,行动离不开人照顾,这一切都落在顾老师老伴身上,在此期间,顾老写成诗歌《你是我的眼睛》等,以此感激妻子的深情陪伴。
县作协会议结束后,我送顾老师回家。走进顾老师家,我看到一个简陋但很独特的创作室。一个朝南小间,乍暖还寒的早春,阳光从大玻璃窗投进屋子里,暖暖的。窗前一张小方桌,几把木椅,就是创作室的全部家当。一把椅子上放着老人的作品。我翻看了一下,有的已经完成,有的还在创作之中。其中,老人的创作“工具”最令我惊异。因为顾老师眼睛看不见,写东西时必须在专用工具中“盲写”——两支直尺,中间一个空档,写作时就把字写在那个空档里。顾老师写作必须凭着思路一直写下去,中间不作停顿,一气呵成。写完以后由老伴一边读给他听,一边修改成文,修改定稿以后,再由儿女打成电子稿。一个常人很轻易就能完成的稿子,顾老师却要付出无数倍的辛勤劳动,当然,这离不开老伴和儿女的支持。
顾老师兴奋地告诉我,目前,他有10部书稿正在整理校对之中,近期即将完成。一个双目几乎没有光觉的老人,完成这百万余字的文稿,需要多大毅力和韧劲呢!我想,只有对文学有着无比热爱以至到痴迷程度的人才能做到这样。
在顾老创作室的墙壁上,我看到一幅如东画牛大家徐善华老师的作品,画面很简洁,两个儿童一头牛,但配诗却令人称奇:“有角不会自卫,有力不会耍鬼,有田巴掌一块,辛勤耕耘为谁?”顾老师告诉我,这是他的自题诗。我觉得,诗中所体现的不正是顾老师的人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