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线下餐厅使用预制菜”的话题持续引发热议。消费者普遍表达的担忧是,预制菜健康吗?消费者知情权如何保证?19日,本报记者赶至多家餐饮店展开实地暗访。
(9月20日本报5版)
千万莫成“糊涂菜”
□孙维国
预制菜的好处显而易见——为繁忙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减少了食品浪费。但关键问题在于,预制菜行业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尤其是从原料到制作的全流程信息透明公开,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笔者以为,预制菜不能成为“糊涂菜”,而应成为预“知”菜。要在质量和透明度方面不断改进和提高,以满足消费者的期望。保障安全是预制菜行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前提,信息透明是保障预制菜安全的基础。同时,预制菜也需要在口感和品质上追求更高水平。只有在这种平衡下,预制菜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受欢迎的饮食选择,推进预制菜行业行稳致远。
想发展好须过三关
□梁正
伴随着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预制菜,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可是,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预制菜仍然意味着“不够新鲜”“不好吃”。可见,预制菜要使人们吃得放心、舒心、称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预制菜要过安全关,这是市场准入的前提,事关消费者的健康。这就需要职能部门去做与其匹配的标准构建,细化出风险点并认真梳理解决,在此基础上加大监管力度。
预制菜要过口味关,这是行业立足的根本。就当下而言,预制菜的口感仍然不尽如人意。譬如,同质化的菜品多,不能实现口味的私人化;二次加热,不能保持食材的新鲜度等。这就需要企业从源头把控好食材的品质,创新加工工艺,最大限度地展现食物的原生态口味。
预制菜要过营养关,这是长期发展的关键。目前,预制菜多是荤食,极少蔬菜,营养相对单一,且长时间储存可能还会导致营养流失。这就倒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在储存环境、冷链运输等方面持续突破,让预制菜更接近本味、更新鲜营养,确保预制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