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失智,全家失衡,正日益成为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今年,我市正式启动了“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项目”,在4个社区推进试点工作,以减缓老年人群失能失智增长趋势,并为国家开展失能失智预防积累示范经验。
在我国第23个“脑健康月”到来之际,记者实地探访试点社区、相关医院和护理院认知障碍病区,揭秘失智患者的生存状态、失能失智预防干预的试点成效。
前不久,71岁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王峰(化名)刚入住市四院认知障碍科病区时,情绪十分激动,和送他入院的儿子“唱反调”,儿子让他往东,他一定往西,父子俩几乎到了“仇视”的地步。
“入院后,老人家一度拒不配合治疗,认为儿子抛弃了自己,对医护人员恶语相向,动不动发脾气、摔东西。”市四院认知障碍科护士长张晓英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与老人的儿子沟通,了解老人的爱好。在得知老人喜欢画画后,她专门带来画笔、颜料等作画工具,鼓励他画画解闷。同时,医护人员也对老人儿子进行心理辅导,让他多来病区看望老人。每次责任护士查房时,都对老人轻言细语问候,逐渐取得了老人的信任。老人逐渐配合用药,整个人的情绪状态得到有效改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人终于能平心静气地和儿子交流了。出院当天,父子俩拉着医护人员的手连连道谢:“感谢你们,是你们挽救了我们的父子关系。”
市四院老年精神科副主任季磊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像王峰老人这样的症状,已属于阿尔茨海默病中期,出现了暴躁、冲动、多疑等精神行为症状,需及时就医。“从2021年起,我们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集中收治,开辟专门的认知障碍病区,并通过老年精神科、康复科、心理科、营养科多学科会诊方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季磊强调,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症状常常被忽视,往往发展到中晚期才被确诊,因此,早期识别非常关键。
他进一步解释,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逐渐减退;无法胜任熟悉的工作;对时间、人物、地点感到混乱,如对年月日没有概念;性格发生改变,如变得多疑、抑郁、恐惧;产生视空间障碍,如看不懂交通指示灯的顺序等。
“面对阿尔茨海默病,很多家庭选择了回避,认为反正这个病也治不好,就顺其自然。其实这个病有一个比较长的治疗时间窗,在主观认知衰退期可能持续10年左右,甚至到中度阿尔茨海默病阶段还有一些机会窗,越早识别,越早纠正,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季磊透露,目前,该院认知障碍病区共设立55张床位,每年收治新入院患者200多人,并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非药物干预,
让失智老人享有尊严
18日下午4点多,大生护理院失智老人病区出现温馨一幕:院长助理杨桂萍被几名老人围在身边,拉着手问长问短,就像对待亲生女儿一般。老人与她的交流,丝毫看不出有任何老年痴呆的倾向。
“即使面对失智老人,也需要真诚相待。他们就算叫不出你的名字,也会记得你对他们的好。”杨桂萍向记者讲述了失智老人张凤(化名)的故事。张凤居住的西市街三弄拆迁后,她便住进了安置房。原来左邻右舍经常串门,老人习惯了人来人往,突然搬到安置房后,缺乏交流,便出现了老年痴呆的倾向。随着病情发展,老人开始离家出走,认为安置房不是她的家,一直吵着要回老家。几次走失后,子女们考虑到没办法日夜看护,便将她送来了大生护理院。
杨桂萍回忆,老人刚入院时嘴里念叨着“要回家”,可真回到家之后,她还是吵闹着“要回家”。经过观察,杨桂萍发现,老人口中的“家”原来是拆迁前的西市街三弄,于是,她便做了一块“西市街三弄”的胡同牌挂在老人的病房门口。从此,张凤不吵不闹,踏实地在护理院住下了。
这件事让杨桂萍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与药物治疗相比,心理治疗、环境布置等非药物性治疗干预手段同样重要。“我们的失智病区放在一楼,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多接地气。病房也是家庭式的布置,还专门放了一些老物件,让他们能找到熟悉的感觉。”记者惊讶地发现,失智病区的门禁是半开放式的,用可以上锁的半高木栅栏代替了厚重的铁门;病区的院子内设有鱼塘、花草、石桌,老人们不出护理院,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杨桂萍认为,每一名失智老人异常精神行为症状的背后都有原因,只要多与老人沟通,多向家属了解情况,一定能找到老人的“心结”。
“在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等专病护士的出现,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加科学专业的护理,但老年痴呆专科护士目前仍是一个空白。”大生护理院院长王文彬呼吁我市加强失智患者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扎实推进医养结合,有效建立起治疗在医院、护理在养老机构的双向转诊模式。
社区试点,
推进健康老龄化
“来,叔叔阿姨们,站在座椅侧面,抬头挺胸,跟着我的动作做……”昨天上午,在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龙湖佳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市二院康复医学科护师肖玉华带领着30多名老人进行失能失智干预训练,老人中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67岁。当天,这群特殊的“学生”参与的是南通市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项目。
“失能”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失智”是记忆力、判断力和认知等脑功能退化。“其实,失智与失能是相关的,失智老人病情发展下去,就会逐步失能。”季磊介绍,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是养老照护领域的“难中之难”。在南通,我市已有9万余名失能老人享受到长期护理险,但单纯的失智老人尚不能享受到这一惠民政策。
今年以来,市“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项目”先后在崇川区4个社区展开试点,其中龙湖佳苑社区已服务近70名老人。“我参加干预训练已经三个多月了,感觉无论是智能还是体能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医院和有关部门真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实事。”81岁的姜仁华深有感触地说。
承担此次试点项目的市二院、市四院分别成立干预团队,涵盖康复医学、老年医学、营养学、骨科学、老年精神病学、精神康复学等专业。“4个试点社区共有1265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接受了失能失智风险评估,筛查出衰弱老人287人。目前,我们筛选出有潜在风险且愿意配合的120名老年人,由专业团队进行预防干预,包括运动器官功能的训练、营养管理、认知功能训练、抑郁症等预防干预等。”市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处长李峥峥希望,全社会给予失能失智群体更多关心和帮助,增加对失能失智症的了解,早预防、早干预,让更多失能、失智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质量。 本报记者冯启榕
本报见习记者朱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