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即生命,吾辈舍此,岂有他哉!”这是中国著名文史学家严迪昌先生的一句治学名言,黄钟大吕,言犹在耳。昨天,在严迪昌先生逝世20周年追思纪念会上,严先生后嗣、严门弟子等深情追忆往事。
“这辈子都忘不了我留校任教后,严迪昌先生坐在下面听我讲的第一堂课。是他给了我信心、勇气,还有力量。”这是原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教务处主任、科研处处长,今年68岁的张静秋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的感慨。
张静秋是严迪昌先生的得意门生之一。她还是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通市第十届政协委员,江苏省中等师范学校学科带头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严迪昌先生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在南通师专任教3年,在南通中学工作15年,在南通师范大专班任教2年;调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7年,后到苏州大学工作直至退休。严迪昌先生终其一生从事文学研究,专著有《清诗史》《清词史》《阳羡词派研究》等,其中清词整理研究最具原创性与开拓性,其文学研究堪称“有思想的学术”之典范。
对于张静秋来说,恩师严迪昌虽已逝,但教诲犹在。
“开学伊始初进课堂,学科即指定严迪昌老师听课指导。那是我人生中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内心忐忑、压力极大。严老师听课后习惯一言不发,无形中给我压力。一段时间后,严老师随意与我闲聊,说上课如同写文章,要注意起承转合,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一堂课忌讳平铺直叙;上课要自信,自信源于功底;除了自信,还要有勇气、有恒心,功底则在课外……”张静秋回忆。
如今,张静秋翻开当年的笔记,曾经记下严迪昌老师的片言只语:“学习是需要意志的,坚定的意志是人生财富。有了它,尽管风雨如晦,可以只取一瓢饮!”
“2003年,严迪昌老师病重住院。当年6月13日,我随王亦群老师和张静秋同学等赶赴苏州探望。疾病折磨得严老师瘦削不堪,其状让人心酸;然而,他却反过来安慰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多出成绩!探视结束时,严老师又强撑着叮咛了我几句,尽管口齿已经很不清楚,但我却听懂了:先生没忘记答应过给我书,让我有空去拿……当年8月5日,一代名师溘然长逝,痛哉!”严迪昌老师的另一名弟子陈艺鸣说起往事心酸不已。
刚毅乐观坚韧隐忍
定下心神耐住寂寞
“我不到15岁与父亲一起离开南通,他去了南京,我去了合肥,从此聚少离多。”回忆起父亲,严迪昌次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严弘教授说,但父亲的形象一直深藏于心,教诲不敢淡忘。
严弘说,南通是他母亲的家乡,也是他和哥哥严谨出生成长的地方,南通大学则是我父亲开始他职业生涯的地方,也是我母亲的母校,因此,他对南通、对南通大学有着深厚感情。
熟识严迪昌的人士,曾用“狷介峻洁,崖岸自持”来形容他的个性和品格。其子严弘眼中的父亲严迪昌,亦如是。
“父亲是被上海普通职工家庭抚养长大的孤儿,从小就养成独立思考、努力奋进的品格。他素常不苟言笑,看上去很严肃。”严弘回忆,“幼时,我印象中父亲总是在忙于做学问、搞研究,父子间交流不算多。他默默做事、为人低调,从未大肆宣扬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让我深刻认识到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定得下心神、耐得住寂寞。”
“父亲在‘文革’期间曾遭受迫害。然而,面对苦难他并未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严弘说,“父亲曾被囚禁数月、历经诸多磨难,可他内心依旧强大,依然笑对困厄。”
在严弘看来,父亲外表看似冷峻孤拔,但内里不乏脉脉温情。“父亲有段时期孤身赴中国台湾研学。我去台北看他,父亲特别高兴,亲自动手给我做饭。”严弘此生难忘。
勇于接受新的事物
崇尚创新治学精神
“20年前的春节,严迪昌先生在一首绝句中写下了‘他年拾笺余生事,犹有香魂绕此书’。其中‘犹有香魂’四字,荡气回肠,恰好印证了严先生此后在学界的回响。今天我们追思严先生,不仅是为了‘拾笺余生事’,重温先生所言与所学,更是为了以《清代文学史案》之出版为契机,延续书香魂魄。”昨天,谈及纪念活动的意义,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芮国强如是认为。
他说,纵观严迪昌先生的学术思路,无论是“学术即生命”的治学态度,还是贯通古今、严谨求新的学术风范与学问气象,都享誉学林。所谓尊古,恰如其在绝笔文章中所言,“决不是好古、玩古”,而是因由古典文学之中“有令人惊悸、发人深省的事理在”。
芮国强表示,严迪昌先生除了尊古,更注重创新;先生尝以“三千灵鬼”之语,重塑“千秋魂魄”,同古代士人的心灵对话。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严迪昌先生早在1990年的学术随笔中就提到,自23岁执教时就给自己定下读书著文务必“去陈言”的守则,希望“专意去发现一些在当年特定时空间我的水平、眼光所能发现的有价值的内容”。其后,又在《以累积求新创》中阐明了“新”即是“新见解、新创获及新开拓”。文学著作应当达到“新、深、活、达、美”的五重佳境,并以“新”为其灵魂。
芮国强说,今天我们重论严迪昌先生的“尊古”和“创新”,不仅是为了走进他“无人与期,独往空山”的学术天地,也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启动的《清代文学史案》之名,尝试与严先生对话,重塑尊古创新的当代意义。
“1986年,苏州大学中文系是严迪昌先生由今及古、创新开拓的起点。在他的引领下,苏州大学文学院渐成清词研究重镇。又20年,与苏州大学同根同源的苏州城市学院前身文正学院,也于2006年正式创办汉语言文学专业。严先生的书香魂魄,在吴山脚下、翠微湖畔,于苏州城市学院代代学子中传衍。”芮国强介绍。
芮国强最后表示,崇尚创新,是严迪昌先生治学精神带给后人的穿越时空力量之源。本报记者周朝晖 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