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雷铮
何为沧桑?大海变成陆地是自然界的沧桑,而时代发展带来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人类社会的沧桑,前者使卧鱼岛得以有人居住,后者则使岛民们的生活天翻地覆。
《沧桑巨变——我们的卧鱼岛》一剧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卧鱼岛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一出话剧,该剧的矛盾冲突鲜明且激烈,概括下来即是岛民们固有的生产生活经验与不断变幻的时代潮流的冲突,而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时间跨度又使这份总的矛盾按时间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改革开放初期,淳朴固陋的村俚民俗与新兴的商业价值观念的冲突;与深化改革时期,固化的粗放发展模式与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之间的冲突。
江海和白月一家是这部剧的核心,这既是变革之中矛盾冲突最激烈的一家,也是大多数家庭在变革中所遭遇的一个代表。其中父母一代(江海与白月)的爱情故事,无疑象征了一个圆融饱满的原乡。两人青涩、纯真又不失甜蜜的爱情,更是令所有人都心向往之的佳话,甚至死亡都变得迷人——伴侣的撕心裂肺愈发使这种情感显得真挚无瑕。此间种种美好也成为了“子一代”们的精神原乡,江河与江流虽缺失母爱,但这种原乡情结显然已成了他们感情深处最柔软的一部分。这也为二人日后的行为与转变提供了不竭动力。
江河与江流兄弟俩的奋斗历程则可称为时代巨变的缩影,话剧通过哥哥江河讲述他二十岁时的人生困境让我们认识到了原本圆融的乡土社会正在逐渐凋敝,这不仅体现他的生活环境已肮脏凌乱,江中海中渔网中都是垃圾,更体现在原本“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乃至“刀鱼之子”这一极富诗意的称呼要不断遭受村民们的闲言碎语,再加上舅舅商业成功的巨大刺激,江河不得不“下海经商”来摆脱困境。而最终,他没能把握住日渐膨胀的欲望,贪婪使他丧失底线,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原本生机盎然的卧鱼岛逐渐凋敝。弟弟江流选择的是另一条道路,经历过高等教育的他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希望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保护自己的家乡,同时使家乡得到更好的发展。于是在一幕幕夹杂着亲情伦理的矛盾冲突中,在法理与道德的警示中,一家人都在劝说着执迷不悟的江河,所幸最终浪子回头,新时代的家庭得以重新扬帆起航。
总的来说,在这一家人的矛盾与缓和之中,时代发展所带来的阵痛与改变被形象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在此之下,“人与自然”“道德与利益”“亲情与法度”等许多具有思辨性的话题也得以展开。该剧的舞台设计极具造型美感,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对江水形象的塑造,江水既是卧鱼岛上最常见的风景,也是对沧桑巨变的形象隐喻,剧组通过滚动的纱布表现出了江水奔流不息的动感,“江水”又在光影的交错掩映之下,呈现出亦虚亦实的质感,使得有限的舞台空间呈现出了辽阔深远的意境。除此之外,影片中的许多道具甚至参与到了叙事与人物形象的建构之中,白月赠予弟弟的风笛以及送给爱人的渔网,都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亲情与爱情变得真实可见。因此在后面的叙事之中,白月虽都不在场,但渔网和风笛却与众人都产生了情感。以江河的视角来讲,渔网是他对母爱渴望的一个具体倚靠,但随着江河贪婪地将其改造为一指宽的渔网,也就意味着他在无限膨胀的欲望中放弃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与情感牵挂。
此外,剧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圆融饱满,有着完整的人物弧光,对白极具生活气息,例如江海与白月的情话:“白得像刀鱼,黑得像泥鳅。”舞台的声音设计也非常丰富,其中既有象征人物心境的各种环境音效,例如白月难产时紧张的鼓声、江河谈判时刺耳的汽笛声、莉莉愤怒时滚滚的雷声,都将人物的内心情绪外显,使观众能轻松感知到。剧组精心设计的音乐也为抒情效果增光添色。舞台的灯光也参与到了对环境氛围的塑造与对人物心情的表达中。
艺术语言的恰当使用使本剧中的人物得显得活泼可爱,我们既能够与他们在种种困境下做出的抉择产生共鸣,也能够对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产生同情。由此我们也更能够理解发生在卧鱼岛上的沧桑巨变,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触摸真实感人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