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吕四长大的“渔三代”蒋俊杰,生活中有两张重要的“网”:一张是渔网,可以把大海中肥美的海产品打捞上来;另一张是互联网,可以把新鲜的海鲜销往全国。
蒋俊杰的家在吕四港镇东皇山村,这里紧靠大洋港,海面宽阔,水深而平缓,渔业资源丰富,除了有鲳鱼、小黄鱼、梭子蟹外,还盛产油带鱼。
“9月16日开捕,这会儿海里的鱼又大又肥!”蒋俊杰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打印机里“吐出”一串儿快递面单。等候在旁的工人依照单据包装、发货,现场忙而不乱。“一会儿就处理了100多个订单。”
“我是‘渔三代’,爷爷、父亲都是和渔船打交道的……”蒋俊杰的爷爷蒋连元是吕四最早一批海鲜商贩,每天从渔船上拉海鲜,骑着自行车,然后坐摆渡船到上海、浙江等地售卖;父亲蒋水涛离开了渔船上岸工作,之后在大洋港承包3座码头,和本地、连云港、福建等地渔船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水产经营部,所销售的海产品全部来自大洋港。
高中毕业后,蒋俊杰接手了父辈创立的“家族水产”经营部。作为年轻一代,他借助互联网贩卖海鲜,每年开捕时进行直播带货。如今,蒋俊杰家族已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海鲜商户,通过网络把海产品销往上海、广州、杭州等大城市。“一年就有1000万元销售额,盈利达200万元。”每天清晨六七点,蒋俊杰会准时带着工人来到港口收海鲜,同时通过互联网销售。
东皇山村的渔业,历史悠久。村党总支书记王建彬介绍,“渔一代”常常过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生活,“渔二代”除守住祖业外,大多建立水产经营部,“全村4000多个劳动力,超过一半从事渔业相关行业,有船老大、船员,有海鲜老板、海产品运输的,也有卖渔具、修船的。”
到了21世纪,东皇山村驶上了渔业发展的快车道。该村修建了以兴村路命名的农村公路,规划了3处共计7000多平方米的渔业仓库,并成功举办首届渔网渔具展示交流会,吸引50多家渔具生产厂商参会。“上了年纪的补渔网,中青年从事渔业经营,我们村连空气中都充斥着鱼腥味。”王建彬打趣道。
如今,随着返乡创业青年的加入,东皇山村的渔业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不安于现状的80后、90后“渔三代”们,率先将海产品搬上互联网,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
每天晚上,村民印杰和妻子都会在网络直播间售卖海鲜,靠着把渔村风光、烹制海鲜的视频放到网上,这对小夫妻3个月就涨粉1万。
大学一毕业,从东皇山村走出去的印杰顺利进入上海一家外资企业工作,靠着勤奋努力,一度拿着让人羡慕的薪水。2020年,印杰离开待了8年的城市,“家里人希望我回来。”
然而,做水产批发生意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印杰深感“有力使不出”。“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的水产市场,发现传统市场趋近饱和。”
2020年,连云港海头镇直播带货“网红”风头正劲。“他们来拿货都要最好最大的,量小但出货快。”印杰受到启发,决定专门为这些“网红”供货,“他们有流量,我们有货源。”
这两年,村里电商一家接着一家往外冒,积攒了“一身武艺”的印杰也终于“使上了劲”——注册了抖音号,每天进行1个小时电商直播,日营业额最高达10万元。“以前没有接触网络,交通也不好,捕再多、再好的海鲜也卖不出去,如今可大不一样了。”印杰拿着手机快速滑动,还不时有买家转账过来的货款,“如今,顺丰等一些大型快递物流企业在村里都有经营点,等再赚些钱,我就建一个海产品精深加工厂,实现‘一鱼百吃’。”
据了解,东皇山村目前有海鲜电商40多人,万人粉丝主播10余人,带动就业300余人,去年电商销售额超亿元。“渔民的生活在年年有‘鱼’中越过越美。”王建彬说,村民们一边“织网”,一边“触网”,依靠渔网与互联网这两张“网”,架起了“致富金桥”。在网店兴起的同时,农村妇女与老年人也获得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本报通讯员黄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