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
上图左:陈锦珠(居中者)当年参加绣制《长城万里图》,她身后墙上悬挂着《长城万里图》原图(张仃作)。绣品总面积近70平方米,分成20块绣制成大型彩锦绣壁画。陈锦珠带领三个徒弟完成了其中一块。绣品现悬挂于北京长城饭店。中:工作中的陈锦珠;右:陈锦珠所绣的宋代山水图。
秋高气爽,正是刺绣好时节。小陈静坐家中,绣制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两米长的绣绷上犍牛已显出神韵,仿佛呼之欲出。
小陈其实已年近七旬,名叫陈锦珠,是苏绣“针神”沈寿的第三代传人。
岁月不饶人,刺绣行业更不例外。多少绣娘年过半百就因眼力不济或手指关节功能退化,只能遗憾停针。与小陈同时学艺的80人,如今还能持针刺绣的屈指可数。小陈平时不仅做家务一直戴着手套,而且其他情况下也非常注意保护,因此她的一双手与同龄人相比,皮肤光滑、指节灵活。根据作品需要,她仍然能将细如发丝的绣线再劈成十几根。
年近七旬仍能持针刺绣,小陈说这主要源于当年在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学艺、工作打下的扎实功底。小陈17岁时就进入了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了自己的从艺之路。她家境坎坷,父亲在“运动”中被划为“右派”,为了孩子的政治前途,父母离异。小陈是家中长女,深知母亲一人工作养家糊口不易,十分珍惜工作机会,刻苦学习刺绣技艺。
在所里授艺的刺绣老师有巫玉、庄锦云、张云芳等,她们是被誉为“针神”的苏绣大师沈寿的嫡系传人。授课时,她们在学员的绣绷间巡回查看,口授手传,逐一指点。为了提高艺术修养,学员们不仅要上美术基础、刺绣技艺等专业培训课,还要听专家课,南通籍著名画家范曾、袁运甫、袁运生都曾到所里来讲课、作画,指导制作。所里几乎每周都把各人的绣绷集中起来展示,让大家观摩、交流,互相学习,还请老师现场点评。小陈感觉自己像是进了一所艺术气息浓厚的艺术殿堂。
小陈以自己绣制的彩锦绣作品《苏通长江大桥》《江南水乡》为例解释:“我们在所里学习的绣法有很多种,有平绣、双面绣、彩锦绣等,一件看似简单的刺绣作品,却有几个月的工作量。”她善于思考,把学习掌握的工笔画技法灵活运用到刺绣之中。小陈身上还有一股执着要强的劲儿,只要老师指出或她觉得自己没做好的地方,哪怕是微乎其微的细节,她都不厌其烦拆掉重做。小陈的刺绣技艺日渐精湛,她在所里参与针法设计并带领徒弟参加绣制的大型彩锦绣作品主要有《高原胜境图》《敦煌壁画》《文成公主入藏图》《华夏大地日月同辉》《哪吒闹海》《长城万里图》等。其中,《哪吒闹海》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出自南通绣工之手的精湛作品,倾注了包括小陈在内的一代刺绣工匠们的心血、汗水和智慧,为中国现代刺绣艺术的创新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90年代单位改制,当时不满40岁的小陈和朝夕相处的姐妹们只好离所回家。幸运的是,她们都有一手刺绣技艺,离岗不离针,相互帮衬着在困难中求生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金蕾蕾等老同事深知小陈的刺绣功底,接到订单后常找小陈合作。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失去“铁饭碗”之后,小陈又遭遇了多个亲人意外离世、自己身患重疾等人生难关。金蕾蕾、王建华等老姐妹都伸出了温暖的手,把自己联系到的订单分给小陈,还向她开放自家的绣线橱,无偿提供绣线。在同事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小陈用一根针、一双巧手,走出困境,绣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进入晚年的小陈刺绣不辍,作品题材也与时俱进。她精心绣制的彩锦绣《蕉荫白鸽》被选入大型刺绣画册《苏绣精萃》,《年年有余》荣获省旅游商品博览会评比特色产品奖,《苏通大桥》荣获市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银奖,《濠河夜景》荣获市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创意设计奖。小陈还曾应邀在“中国江苏织绣艺术精品展”上作过刺绣现场演示。
花香蝶自来,20世纪90年代末,美籍华人刺绣收藏家胡嘉华女士在绣品画册上看到小陈的作品,折服于其精湛的绣艺,辗转打听,上门向她定制刺绣艺术品。胡女士将自己收藏的部分刺绣艺术品印制成精美的画册《中国沈绣之美》,其中收藏了小陈精心绣制的《南无圣观音菩萨》、星云大师的书法等多幅作品,并将小陈绣制的《法海寺水月观音》选为画册封面。
小陈早已不是为了生计而做刺绣了,她有固定的退休金。她至今仍执着地坚持刺绣,更出于内心对刺绣的热爱:“刺绣将与我终生相伴,我为之付出了所有心血。但刺绣也丰富了我的生活。特别是现在,刺绣给我带来了成就感,更带来了宁静、充实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