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13日报道,正在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于北京时间11日傍晚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海域圆满完成对一艘求救船只和4名船员的救援。在这场长达33小时的应急救援中,“雪龙2”号机动驾驶员、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肖金峰全程参与、奋力营救。昨天,记者通过微信对他进行了采访,复原了当时的情形。
不眠不休,架起希望“生命线”
北京时间10日10时55分许,“雪龙2”号航行至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海域,驾驶台值班员发现一艘小船上有人不停挥舞衣服发出求救信号。“雪龙2”号立即采取了减速停船措施。在进一步确认求救船只情况后,“雪龙2”号一边做好伤员应急救治准备,一边慢慢靠近。经过沟通,得知求救船只的4名人员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渔民,原计划由埃米劳岛前往居住地卡维恩,但途中油料和蓄电池耗尽,已经在海上漂泊了9个小时。“雪龙2”号船员立即给求救船只投放了水和食物,提供了柴油,并将其蓄电池都充满电。
“当地的赤道逆流比较急,要不是遇到‘雪龙2’号,这几名船员的生命就真危险了。”肖金峰说,由于英语比较好,当时他在驾驶台负责对外联络,通过发邮件、卫星电话和甚高频无线电话(VHF),保持着与沿岸国的海事搜救协调中心(MRCC)、当地救援队等的通信联系。
“雪龙2”号成功靠上了求救船只,并尽可能地提供了帮助。就在大家以为一切顺利的时候,意外又发生了。求救船只始终无法成功点火,怀疑出现了发动机故障。经过商量,考察队向当地海事搜救部门进行了报告,建议安排救援船只。
“人员身份的确认、救援船只到达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都要一一沟通清楚,以免延误。” 肖金峰告诉记者,却得知当地原本答应派出的救援船舶无法到达,考察队最终决定将求救船只和被困人员转移至“雪龙2”号,运送他们回家。
当地时间11日23时,考察队将求救船只和人员运抵巴布亚新几内亚卡维恩附近海域,移交给当地相关组织。至此,这场长达33个小时的救援行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对外各方的联系,贯穿了整个救援过程。”救援结束时,肖金峰已经不眠不休工作近30个小时,在求救船只和救援力量之间架起了充满希望的“生命线”,“一直盯着,不敢合眼。一旦有新的邮件、电话过来或者需要主动联系,我就冲上去赶紧处理。”肖金峰说,“累和困是肯定的,但想到求救人员的安全和他们家人的担忧,我想尽可能更早、更顺利地把他们送回家去。”
爸爸上电视,儿子感到很骄傲
“船上网络断了,勿担心。”北京时间11日凌晨4时39分,肖金峰给妻子黎小红发来了一条短信后,便暂时失联了。到12日上午9时许,肖金峰发来第二条短信:“昨天的短信收到了吗?我挺好的,估计今晚或者明天才会有网,回头再联系。”
“一开始收到短信我也没多想,毕竟在大洋上航行,有时候没信号是很正常的。”黎小红在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上班,作为妻子和同事,她对丈夫参加南极科考非常支持,“后来看到新闻联播,才知道他们当时正在进行紧张的救援,把船上的外网都切断了,尽可能让信号更好,对外联络更加畅通。” 黎小红说,他们约定好每天报一次平安,但丈夫总是“报喜不报忧”,“他不想让家里担心,我们也尽量不干扰他工作。”
肖金峰的儿子肖之睿正在海门中学读高一,对爸爸更多的是骄傲和崇拜。“在电视上看到爸爸参加救援,成功挽救了4条鲜活的生命,我感到特别自豪。” 他说,要以爸爸为榜样,努力学习,争取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下次视频的时候让爸爸高兴。他还把爸爸寄回来的“雪龙2”号模型放在床头,时时激励自己。
据了解,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于11月1日从上海正式启航,计划2024年4月返回,历时5个多月。作为“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的机动驾驶员,肖金峰和其他几名驾驶员一起,在驾驶室轮班负责“雪龙2”号船舶安全航行和避让等任务。此外,他还被聘为南极大学航海学院的授课教授,定期开展讲座,大家共同学习。
“为人坦诚直爽,业务能力过硬。”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贾立校在评价肖金峰时说,在此次救援中他扮演了“通信兵”的角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赤子之心,献给学生和祖国
“我和船上的同事们最大的感受是,生在中国我们真的非常幸运!”救援成功,肖金峰十分感慨,在国内沿海如果有船只出现故障遇险,当地增派救援船舶甚至飞机的速度都很快,救援资源非常丰富。他说,“爱国、求实、拼搏、奉献”的极地科考精神和学校“自勉自奋、祈通中西”的校训时刻激励着自己,让他在救助过程中不敢有丝毫松懈。
在这场救援中,包括肖金峰在内的考察队员所展现的专业能力和以人为本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同样体现在航院“极地科考”教师团队身上。近年来,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已先后选派9名教师登上“雪龙”号和“雪龙2”号科考船参加中国极地科考工作,累计参加了2次北极科学考察和5次南极科学考察,在破冰船航行和设备维护保障工作中付出了艰辛与汗水,有效协助考察队完成航行值班、极区破冰、大洋作业、对外联络沟通等任务,获得了科考团队和中国极地中心的赞誉。
同时,团队教师还特别注重将实践所获反哺到教学过程中。在“航海学”“船舶辅机”等课程中,几名教师将远洋航行的经验融入其中,完善教学内容。在极地科考过程中发生的诸多感人事迹,也成为生动的课程思政案例,将极地科考精神和航海精神播种在学子心中。
“在学校是教书育人的资深教师,在科考船上是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和轮机员。”曾参加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的贾立校表示,航院“极地科考”教师团队将拳拳赤子之心献给学生和祖国,希望激励全校师生为建设海洋强国、提升我国航海实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