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化周刊

张謇的财富观及启示

◎葛鸣珏

财富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财富价值的理解认识观。张謇以儒家圣贤标准要求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儒商代表人物。他的财富观是:取之有道,当用则用,当省则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兴办实业聚财富

1894年,张謇高中状元,实现了传统士大夫人生的最高理想。当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并于第二年以中国战败告终。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如何实现社会转型的问题,张謇也面临着人生道路抉择的问题。在时代的激流中,张謇认识到必须寻找一条能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现状的强国之路,他认为,“一国之强,基于教育”,而兴教育必须先办实业,以实业养教育强国家,为此,他放弃仕途,以士大夫的责任自觉担起历史重任,走出了一条实业救国的道路。

张謇白手起家办实业充满着艰辛,他承受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困难,自1899年建成大生纱厂开始,将棉纺织行业前延后伸,不断拓展实业领域,共创办了34家企业、20多家垦牧公司。这些企业大多以大生纱厂为轴心,直接或间接为大生纱厂服务,或依托大生纱厂获取利润,包括:为给纱厂提供棉花原料,组建垦牧公司开垦滩涂建立棉花生产基地;为将棉花加工成皮棉提供给纱厂做原料,建立了大生轧花厂;轧花厂副产品棉籽是一种油料资源,为此建立广生油厂;油厂加工后的油料下脚,是制造肥皂的原料,办起了大隆皂厂;纱厂的下脚飞花可做造纸原料,创办了大昌纸厂,产品作为纱厂打包棉纱的包装纸;利用大生纱厂剩余动力生产面粉,成立了复兴面粉公司;为满足企业机械维修和制造的需要,先后开办了资生冶厂和资生铁厂;为运输大生纱厂的原料和产品,创办了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大达轮步公司等等。南通成为当时国内棉纺织行业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

大生纱厂一经创办就实现了盈利并保持较长时间良好的经营状况。1907年,大生纱厂召开第一届股东会议,将大生系统19家企业联合组成通海实业总公司,此后发展成为拥有40多家企业的中国第一个民营资本集团。张謇创建的大生一厂、二厂、三厂、八厂4家纺织厂,最兴旺时纺锭达到15.5万枚,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纺织企业群。1917年,大生纱厂盈利76万两白银,1919年为264万两,1920年为208万两,均创历史最高纪录。1921年是大生集团的鼎盛时期,其中集团核心企业大生一厂、二厂的资本增加到369万两白银,历年纯利总额累增到1664万两白银。

至此,张謇开创的实业积累了大量财富。

二、为民造福用财富

实业的成功创办带来了巨大财富。张謇说过,“人单单寻钱聚财不算本事,要会用钱散财”。在张謇眼里,财富是强国富民、造福百姓的工具。大生纱厂建厂时,张謇曾题一联:为大众利益事,去一切瞋恨心。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为大众利益使用钱时,义无反顾,毫不吝啬。

张謇说“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他认为,教育能启迪民智,促进国家的强盛。他把师范作为一切教育的源头。他说,“师范为教育之母”。1902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自此,张謇用24年时间创办或参与创办各类学校370多所,构建了一个几近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机构等,学校之多、门类之广,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在兴办教育的同时,张謇以“建设一新世界雏形”的理想社会标准,对南通开展了全面经营。他将南通规划为“一城三镇”格局,通州为商业、居住区,唐闸为工业区,天生港为港口区,狼山为休闲旅游区。他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包括公园、剧院、公共体育场、博物苑、图书馆、阅报社、医院、气象台、商品陈列所、电气电话、公路桥梁、交通运输等,以及育婴堂、养老院、济良所、贫民工场、残废院、栖流所,等等。南通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模范县,为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树立了典范。

办教育、公益、慈善、地方自治等一切活动,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大生纱厂的盈利以及张謇家族的个人资助,这种以一己之力造福一方百姓而且影响如此深远,在中国近代史上极为少见。

1925年,张謇曾总结,他与张詧每年承担的部分公益慈善事业的费用为:教育事项包括农科大学、医科专门、女师范、图书馆、桑蚕讲习所五项为58440元,慈善事项包括医院、残废院、栖流所三项为22560元,公益事业包括气象台、博物苑为4080元,总计85080元。可见,为地方建设,张謇投入了自己绝大部分的收入,即使自身负债也在所不辞。更有甚者,在资金困难时,其还多次鬻字筹资。

张謇为造福百姓花尽了辛苦挣得的钱财。

三、勤俭自律啬财富

作为成功实业家,张謇富甲一方,但他为慈善、公益事业一掷千金,自己却过着十分勤俭自律的生活。

他穿的衣服一般都是旧的,长袍一穿就是数年,时间长的甚至穿了一辈子;袜子、袄子破了,总是加补丁,要补到无可再补,方才换一件新的。

每天的饮食也极其简单,一般都是一荤一素一汤,如果没有客人来访,是不杀鸡鸭不增加菜品的。

写信用的信封,都是拿人家来信翻过来,再将平日人家寄来的红纸请帖裁下来,加贴一条在中间制成的。有时候包药的纸或废纸,拿来写便条用。

有时饭后抽一支小雪茄,漏气了就粘一纸条再抽,绝不丢弃。平常走路,看见一根钉、一块板,都要捡起来聚在一起,等到适当的时候再用。

办实业之初的10年间,张謇一直借宿在大生纱厂公事厅等处,可谓居无定所。1914年建成的濠南别业,成为张謇住宿兼日常办公之处。

出行也十分简陋。在北京任阁员时,其他部长、次长、司长都坐汽车,唯独张謇坐着旧马车。办垦牧时,往来期间,视察工事,不是步行便是常常坐着独轮车走过泥泞之地,平时到各处二三十里路内看工程,都是步行的多。

建造厂房、校舍等用工用料,以及机器设备和生产原料采购方面,张謇总精打细算。大生纱厂所用官方折算的机器有不少断烂损坏,除实在不能使用的剔除外,他要求“凡可以将就暂用者,仍搜求擦洗而用之,陆续易新”。

张謇公私分明,从不占公家便宜。他说,“一个人无论做事做官,私德第一要讲,讲私德,第一要金钱的公私界限分清,岂但不可贪得,并且不可牵混,所谓可取可不取之间,也应该有个分寸”。

张謇不仅把个人所得无私奉献给了社会,而且始终严于律己、勤俭节约,堪称楷模。

四、树正家风惜财富

张謇十分重视家风的培养以及子孙教育。1921年,张謇集7位古代名人教子警言,形成具有丰富人生智慧的《家诫》,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家教。其中“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体现了倡导勤俭反对骄奢的家风。

张謇45岁得独子张孝若,虽舐犊情深,却从不娇宠。张謇说,“我仅一子,一坏即无后望。我老矣,不得不为久计也”。张孝若在《张謇传》中说,“望我成立做人,比什么都殷切,导我于正,无微不至”。张謇对儿子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从小私塾教育传统文化,10岁送往青岛教会学校学习,后就读于上海震旦学院,20岁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翌年获商学士学位。儿子始终是张謇最深的牵挂,尽管工作繁忙,仍与儿子建立了极为频繁的书信联系,信中不仅有思念和关心,更多的是对儿子的教导,其中就包括“刻意节俭,为自立之图”等。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张孝若没有富二代的骄奢之气,他先后担任南通淮海实业银行总经理、南通县自治会会长、大生第一纺织公司董事长等职,成为张謇事业的左膀右臂。

1916年,张謇长孙张非武出生时,张謇说,“孙辈生自富贵,我以为虑”,担心孙辈沉湎其间不思进取,因此,张謇对孙辈的要求颇为严苛。

1904年,张謇在与三哥张詧分家时,曾写下一份“析产书”,文中表明“此后之皮骨心血,当为世界牺牲,不能复为子孙牛马,则余二人志愿之所同也”。

张謇把古董器物赠送给博物苑,将三分之二家藏书送给图书馆,他觉得,传给自家子孙总有一天不能保存,与其让子孙三文不值二文卖掉,不如给多数人享受。

在张謇的耳濡目染下,他的家人不仅勤俭,而且兄弟齐心、夫唱妇随、妯娌互勉,举合家之力,倾其所有投身社会事业。

1904年,张謇、张詧兄弟在唐闸创办新育婴堂;1914年,兄弟俩用私资创办南通医院;1912年,张謇用60岁生日礼金在南通城内创办第一养老院;1920年,张詧用70岁生日礼金在常乐创办第二养老院;1922年,张謇用70岁生日礼金在第一养老院对面创办第三养老院;1914年,张詧以妻子遗产在常乐建女子高等小学;1919年,张詧用其次子张敬孺的2万余银圆遗资在唐闸创办私立敬孺初级中学,张謇遵其夫人徐氏遗愿在常乐建初等女子小学;1913年,张謇遵其夫人徐氏遗愿在唐闸创办第一幼稚园;1917年,张詧夫人杨氏在南通城内创办第二幼稚园;1920年,张謇夫人吴氏在南通城南创办第三幼稚园;张詧夫人还办起了义茔,等等。

张謇的财富观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让人深深为之折服。

2023-11-15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54777.html 1 3 张謇的财富观及启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