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15日,第九届(广州)华人文化艺术节举行。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位侨领代表相约广州,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张永达,作为科威特华人华侨联合会会长,应邀专程回国,共赴这场久违的侨界文化艺术盛宴。他说:“这次活动是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我将把可感可亲的中国文化名片带回去,展示给更多的外籍友人。”
对接两国工程技术标准、频繁往返中国和科威特,考察国内厂家,协调与外方总承包商、设计、监理顾问公司的沟通……这条自主创业之路,他已经走了15年。
1997年至2009年,在担任中国江苏国际集团中东分公司行政经理和副总经理期间,他为来自南京、无锡、扬州、泰州、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地的驻外施工企业共计2100多名出国建筑劳务人员服务,参与工程项目的投标、谈判、签约等环节。过程中,他真切地感受到,国内一批国企、央企到了科威特只能做承包链最底层的劳务分包工作。“为什么不能做总承包商?”长期的亲身经历让他了解到,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总承包合同所含的技术规范都采用美国标准、英国标准和欧洲标准,制约材料设备供应,而对中国制造的工程材料拒之门外。
为突破门槛壁垒,他个人注册成立了中国海湾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刻苦钻研和学习贸易商务知识、建筑材料产品知识、外方工程标书的技术规范等,陆续将产自珠三角工业区、长三角工业区、京津冀工业区以及多个中西部省份的近50个品种的中国工程材料成功应用于科威特重大工程项目,并在业主严格要求的质量、进度、合规等方面确保了100%的订单执行成功率。
依托这条纽带,中国制造在当地建筑承包市场不断拓展。科威特著名文化中心——贾比尔文化中心大剧院大厅内墙面上的巨型、精美的阿拉伯书法金属工艺品,印在科威特现行1KD纸币上的国家清真寺、5KD纸币上的科威特中央银行、20KD纸币上的SIEF PALACE王宫等,都凝聚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制造。
创办第一所科威特华文学校
作为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中东国家,过去十年里,科威特不仅同中国企业展开密切协作,而且文化交流、交融日益频繁。以文化人,促进中外友人相知相亲,亦是张永达践行“事在人为”的写照。
1988年从苏州大学外语系(现外国语学院)毕业的张永达,进入母校江苏省海门中学执教。6年的教师生涯,让他明白了语言、教育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2019年,居于科威特的他,听到了当地华人华侨和外籍家庭的期盼之音。在我国驻科使馆和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支持下,张永达带领团队创办了第一所科威特华文学校。他说:“在科威特,华人华侨家长和子女都渴望学习母语;同时,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许多科威特民众和其他外籍人士渴望了解中国,想学中文的人也越来越多。”
学校开办后,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向在科华侨华人子女进行半公益性汉语教学,同时,面向当地公民和外国侨民及其子女招收并教学中文。据了解,目前,科威特和其他外籍学生占比超70%,其中,多位科威特王室公主成为华文学校学员。
今年9月,海湾地区首家中国文化中心——科威特中国文化中心开启试运营,华文学校肩负着汉语推广与教学的重任。张永达表示:“这其实也是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之一。科威特人和当地居民想要了解中国有了去处;我们也应用好这一平台,助力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筑牢在科侨胞的温馨港湾
从创办企业开始,他还致力于在科侨团的公益事业,长期担任科威特华人华侨联合会会长,是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委任的领保志愿者,传递祖国和使馆对在科侨胞的关怀和温暖。
2021年12月,国内还处于疫情防控阶段,20世纪80年代从北外毕业来科工作的侨胞苗先生突发脑溢血,被急送医院动了开颅手术。而因特殊时期,家属在国内出不来,情急之下,张永达一面组织侨胞轮流值守,另一面保持与其家人、使馆和医院的沟通联络,如此经过6个月之久。之后,他协助其妻女二人办理签证,安排她们赴科。回国前,他协同使馆帮助办妥后续手续,直至该侨胞及其家人抵达国内北京专科医院。
除此以外,身为科华联会长,近年来,他组织“华联杯”足球赛和运动会、年度在科侨胞羽毛球公开赛,加强同胞间的团结友谊和凝聚力;联合中国援科医疗队和在科留学生,深入科威特高校和青少年组织及文化机构,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冠疫情暴发之际,协助国内商会、爱心企业和人士在科紧急采购口罩、防护服等物资,空运回国……
今年5月上旬,张永达作为科威特唯一侨领代表,应邀参加第十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他说:“强大的祖国永远是我们海外侨胞最坚实的后盾。我也将牢记嘱托,搭起融通中外的桥梁,在商贸、文化、教育等方面继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