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旭
如皋城北藕池庄,现划归平园池村,近十年变化巨大,先是生长出千亩荷塘,后又建起农耕博物馆,接着苗木盆景、水果蔬菜、特色水产等农林渔项目争相落户,小飞机、小火车、小摇船凑了个娱乐项目,水陆空齐活。一年四季,旅游的、参观的、考察的、培训的,一拨接着一拨。夏季更是美景如画,游人如织。
为什么叫藕池庄?因为工作缘故,要写一篇关于传统古村落藕池庄的地方志,这成了我必须思考的问题。我去往村里,找到曾经的老校长现已75岁的孙秀稳,他告诉我:小时候,村子里有5个池塘连成一线,穿村而过,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总长约800米,池子最宽处30米,最窄处10多米。池与池之间有土质的码头,宽窄不一,最宽处两三米,人车可通行。村里人沿河而居,整条河看上去就像莲藕般一节一节相连。
我恍然大悟,藕池得名,一是因为池塘相连外形似藕,二是因为池中长满了藕。
遗憾的是,20世纪70年代,在如皋治沙改土“旱改水”过程中,池塘全部被填埋,重新开辟南北向四级河。直到2008年,村民们在村书记刘炜建的带领下,在藕池遗址重新开挖,打造“荷塘月色”风景区。
某日清晨,市党史办王小星微信上给我发来一张图片,内容为:连珠池,县西北二十里,池一脉相接如连珠然。他留言:此为清乾隆版的《如皋县志》记载,我怀疑,他们讲的藕池就是这个。
我为之一振。西北,平园池正位于城市的西北,方向一致。连珠,藕,圆圆相接,外形何其相似!打开百度地图,如皋老城中心的中山钟楼距平园池村11公里,老城西北角的通城桥距平园池村10公里,也就是20华里,距离也一致!几乎可以断定,连珠池就是藕池,也就是现在平园池景区的所在。
更为惊奇的是,县志同时还收录小诗一首,宋元祐年间,严希孟与耆逸游至此,严希孟诗:“小桥通南浦,夹道桑榆绿,水绕若连珠,风传芰荷馥。”严希孟为如皋乡贤,博通文史且特别孝顺。小诗告诉我,在宋朝,此地已成为游玩观景的佳处。小桥流水,绿树摇曳,池塘相连,碧水萦绕,微风轻拂,荷香馥郁。虽时隔930多年,我与严希孟站在相同的地方,竟欣赏着相似的风景!
我又突发奇想,既是赏玩佳处,留下的定不止此诗一首。借助百度这一强大的现代搜索引擎,我输入“连珠池”三字,在浩瀚的信息中,清代文学家、藏书家赵怀玉进入视线。其是江苏武进人,与如皋多有交集,曾游过水绘园等景点,留下两首与连珠池相关的诗词。
其一是诗,以连珠池为题,诗曰:“秋月春风几回赏,老嫁商人与廝养;就中亦有花飘茵,多少落英沾粪壤。”悯如皋人之鬻女为伎,颇为世人传诵。其二是词《青衫湿·过如皋有感用丁酉韵》,提及连珠池,叹惋人生理想未能达到,而青春已流逝不见。词如下:尘缘断后难重合,除是学昇仙。纵教青鸟,能传芳讯,也只徒然。连珠池畔,春风一棹,水接长天。关心旧事,韶华已误,三十余年。
如此看,藕池庄果真是不一般呀!在古代就小有名气。曾经,她叫连珠池,因池而名,因荷而美,吸引文人雅士欣然前往,题诗抒怀。如今,她更名平园池,又因水而美,因荷而兴,长成美丽乡村、特色田园,成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版图上熠熠生辉的明珠。连珠池、藕池、平园池,虽时光流逝,叫法不一,但荷香涌动,千年未变!
历史有时是一盏感应灯,当我走近,它会为我而亮。追溯藕池的历史光阴,不承想竟打捞出满池荷香。这是偶然,还是冥冥之中的必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