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省内顶尖、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
12月8日,中国共产党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第六次代表大会开幕,标志着医院站在了承前启后的新起点,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机遇期、创新发展的黄金期、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如何科学研判发展、高度谋划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实践路径,如何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如何为千万江海百姓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事关医院未来发展和民生福祉。在该院第六次党代会召开之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南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通大附院党委书记施炜。
记者:祝贺通大附院第六次党代会召开,自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医院取得了哪些标志性的成果?
施炜:自上届党代会以来,医院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和南通大学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全院上下紧紧围绕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统筹推进医院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比如医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奖、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等称号,医院党委先后获评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江苏省卫生系统、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医院连续多年获得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等级,并且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前八十强;成为“江苏省高水平医院”和“江苏省研究型医院”;东院区建设迎风拔节,医院即将迎来“一院两区,东西两翼”的新发展格局。
记者:这些成果对于广大江海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
施炜:这些标志性的成果都与百姓息息相关,特别是一些关键核心数据持续优化的背后,彰显的是医院坚守质量与安全,强化效率与效能的初衷。近年来,医院始终深挖潜能、提效增质、优化服务,切实做好江海百姓生命与健康的“守门员”。
在东院区启用之前,我们自我加压、内部挖潜,通过精细化管理增加床位数,目的就是缩短患者等候入院的时间;手术台次的增加,特别是四级手术,一般都是大型手术,操作比较困难,要求医生具有高超的手术技能,而且手术风险相对比较高,这项数据的增长反映了我们的医护团队解决疑难危重症疾病能力的提升。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平均住院日的下降,这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为患者节省了实实在在的费用,也提高了床位周转率,让更多的患者及时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一院两区,东西两翼”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更多的百姓就医不需要长途跋涉到外地,江海百姓就医不过江的朴素愿望得以实现。
记者:作为通大附院这艘江海百姓健康守护航母的管理者,您履新后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治院理念与举措?
施炜:9月3日,医院召开了今年第四季度全院科主任工作会议,这也是我担任医院党委书记后召开的第一次科主任会议,相对于过去的科主任会议,这次会议参会人员进行了扩大,不仅有科主任,还有党支部书记、诊疗组长、护士长,我坚信高手在民间,医院管理靠大家,这也正是我们以“科室办医院,专家齐治院”为办院理念的体现。
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未来一个阶段医院的奋斗目标,就是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统一意志再出发,全面建设省内顶尖、国内一流,医、教、研、管四核驱动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我用五个理念进行了详细阐述:一是务实。“实”就是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求真务实,这是最主要的,也是我最推崇的,我们这个目标就是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结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来的,医院管理特别是行政管理就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何避免就靠一个“实”字;二是特色。通大附院历经112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新时期继续凝练特色,这需要每一位通大附院人三问三省;三是创新。医学本就是一门时刻都在创新的学科,特别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手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医学革命的开展,对于医院来说,没有创新就是亦步亦趋,甚至会被时代抛弃;四是同治。我始终认为医院管理要秉持科室办医院、专家齐治院的理念,我们要问计于民,问计于临床专家、管理专家,实行精细化运营需要借鉴现代企业管理路径,开门办院,实现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决策依据,锚定方向、实施路径的最大依靠;五是共享。医院与员工是发展共同体,员工的权益保障是我们的首要职责,我始终强调个人价值实现与医院事业进步要同频共振,有院也有家,建院靠大家,医院的发展成果全员共享,大家有动力,医院发展才有潜力。
记者:在医院目前“稳中求进”的发展中,您觉得有哪些“瓶颈”问题需要解决?
施炜:我们面临的时代,要求我们要把握住时与势,顺势而为,千万不能逆势而下。我们要处理好学科建设大与强、多与精、舍与得的关系,适时地转理念、转模式、转目标。
学科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规模,但规模并非唯一的考量标准,更要注重做强、做精,特别是随着医学技术革命应运而生的学科,我们必须抢占发展的新赛道,扩充诊治疑难重症的功能定位和发挥多科协作的综合优势,不拼规模拼能力,不拼数量拼质量,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出别人出不了的成果,这才是各学科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在“稳中求进”的发展中,必须做到有舍有得。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首先,在医改大背景下,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医院的一些诊疗行为;其次是信息化社会推进过程中,我们的竞争越来越残酷,越来越激烈,大家平台一样,兄弟医院也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然后是医院运营的方向性和选择性,不管医院规模多大,运营管理始终要追求公益性、社会性与效益性相互平衡。所以这一系列的考验与挑战都是决定医院后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记者:针对建设省内顶尖、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医院有哪举措?
施炜:我们锚定了“一个目标”,即全面建设省内顶尖、国内一流,医、教、研、管四核驱动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在突出“两个中心”,即医疗服务和员工福祉的中心地位;筑牢“三个基础”,即人才、团队、学科基础;打造“四项支撑”,即质量、技术、服务和运营支撑;秉持“五种理念”,即务实、特色、创新、同治、共享理念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六大战略”:精品服务战略、学科登峰战略、人才辈出战略、技术引领战略、科创突破战略、员工福祉战略。
在这里,我想特别介绍一下我们即将实施的“八大工程”:一是医疗强院“提质工程”。针对百姓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需求,我们将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精准医学体系,实施以尖端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为内涵的特色医疗,比如组织工程修复、超微创手术等;二是专科举院“筑峰工程”。科学研判、精准定位、倾力支持一批学科冲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专业领域品牌高地,实施“高原高峰、尖端造峰”一流品牌专科建设计划,助推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三是科教兴院“强翼工程”。科技创新是医院发展的动力源,正是因为坚持不懈地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才促成了今天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的提升,从而可以利用更加先进的医疗技术与服务为患者解除病痛;四是管理治院“智慧工程”。我们即将迎来“一院两区,东西两翼”的格局,通过智慧医院建设实现稳定、统一、高效、便捷的一院两区运行模式,多级连通、跨域协同,实现数据的共享协同,极大方便患者就医。五是人才强院“荟萃工程”。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在聚力打造德才兼备、各有所长的一流人才队伍的同时,将以开放包容为导向,引培并举,重奖“伯乐”;六是公益铸院“怀民工程”。我们将立足公立医院的本质属性和为民宗旨,提升公益性医疗服务能力,多维延伸在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七是文化润院“品牌工程”。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深刻理解张謇先生思想及办医的爱国主义内核,大力弘扬和丰富新时期的医院文化体系。我们拥有以“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为代表的群像,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良好医德医风将蔚然成风;八是员工立院“幸福工程”。我们将践行医院为“大家”、职工身后有“小家”的理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增加职工各项福利待遇,全面提高职工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通大附院即将迎来“一院两区,东西两翼”的运行模式,这一新模式对于通大附院来说有什么重大意义?
施炜:我们东院区的建设不仅承载百余年通大附院人的希望梦想,更是肩负千万江海百姓的健康重托。我们以“保基础、稳大盘、育新能、促升级”为原则,以医疗质量与安全为基础、需求为导向,全面实现“新院梦”,打造“一院两区、东西两翼”的新发展格局。东院区2020年5月奠基,2021年主体封顶,明年上半年将正式启用。对于医院来说,东院区是一个更广阔的平台,通过东院区将实现医疗服务能级的极大提升、内涵建设的极大提升、管理理念的极大提升;人才队伍将有更广阔的舞台,一批医疗、护理、管理等方面的专技人才,特别是国家级的人才将走到舞台的中央,施展才华、服务百姓;医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将有极大的提振,东院区硬件、软件条件为附院人撸起袖子加油干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必将激发全体附院人砥砺奋进、干事创业的热情。
当然,东院区启用运行筹备工作是创历史、开新河的重点工作,同时也是考察党员干部在重要工作、关键时刻敢为、勤为、善为、有为的重要时机,东院区的运行筹备涉及方方面面的沟通、协调和处置,在具体项目推进过程中,我要求全院上下要突出敢担当、善作为的工作作风,提前介入、及时解决好“卡脖子”问题,要储满精气神,统一行动方向,凝心聚力到东院区启用运行筹备工作上来。当然东院区启用后,西院区的医疗服务绝不会有任何的折扣,东西院区并行,为千万江海百姓提供高质量的门诊与住院服务。
栉风沐雨见肝胆,砥砺奋进谱华章!我们将紧紧咬住医院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全院上下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为全面建设省内顶尖、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谱写新时代通大附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邵勇林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