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锋
11月18日,天朗气清,我到南通博物苑欣赏新布的《枫叶映秋光——邱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流连其间,细品展陈,得半日之闲,略有所感。
题款有味忆当年
三条刀鱼,七枚香菇。这是1980年4月,邱丰的水墨淡彩写生之作。80岁的画家刘嵩樵为之题记:“邱丰学弟擅长山水,兼爱现实写生,斯帧所作家乡特产刀鱼,笔道淳朴,别饶风趣,余乐为之记。”
这幅43年前的作品,墨气淋漓,充满了生活气息,题跋更是传递出文化人之间的交往情意。此幅作品,因其题材的特别,以及题跋的文化含量,与同时展出的众多山水画作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画上具有一定信息量的特色款识,丰富着画作的文化内涵,让观者欣赏时有了更多的依凭,产生美的体验,有时还会拓宽观者的联想空间,产生一探画作背后故事的好奇。本次展览中,在一张描绘溶洞钟乳、柱石景象的画上,范曾为之题款于顶天立地的石柱上,其文曰:“瑶琳开奇境,天然非雕凿。邱丰写意,江东范曾题。”想来,这其中就有一段艺术交往的轶事。
好题款为画作增色。那幅长近两米的蜀地山水条屏,题款为“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崇川大年写”。视其书法体势风格,不似画者本人笔迹,但书法功底甚厚,与叠石流泉、山径迂回、烟岚缭绕的富有传统意味的蜀山蜀水之作相配,浑然一体,十分协调。戊寅年秋邱丰作张晏题的《梅垞涛声》亦是如此,江畔梅林春晓的山光水色,配上书法家清俊劲秀、位置得宜的题字,可谓锦上添花。
题款还记录了画者独特的工作经历。题为《青墩东塘河畔》的画作,一条大河横亘左右,流向远处。近岸一艘大船,两岸高树灌木,错落有致。对岸河埠头,一红衣人蹲在踏板上汰洗,一人挎篮走近,似在交流。树丛后,农舍俨然,成一墟落,远处有木桥连通两岸,描绘出里下河的特有风貌。题款附记:“癸丑深秋到此见到‘龙骨’,找到新石器时期残陶器。”当是作者追忆1973年在青墩参与考古的经历。画以传情,书以记事。
广为涉猎多建树
邱丰是个多面手。展厅中的几只柜子里,有其速写本和工作记录,有刻刀、木板、滚筒等版画用具,有油画颜料,有铅印锌板,有出版的著作,加之四壁国画、版画、剪刻纸等作品,无不展现出邱丰多方面的才情。
早年,邱丰以刀为笔,创作了不少版画作品。展柜里有两块木刻板,一块双面均有刻版,32K大小,分别是送电到农村和抢收时节垒草垛的原版;另一块16K左右,稍大,刻的是热腾腾的城市建设场景,黑漆漆的,可略见刀法。对照橱窗里的三幅印出的版画作品,可见细节,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其自制的套色木刻贺年片颇为有趣,一女童手持如意,脚边有丹柿两枚,小狗一只,正是事事如意的好彩头,红色的“大吉祥”印文,“恭贺新禧”“邱丰敬贺”的楷体文字,更是增添了许多喜庆色调。另一幅是古装童子,手持福字宫灯,背景是恭贺新禧的斗方,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亲朋如果收到这种定制的个性化贺年片,一定会叹为观止,爱不释手吧。
满壁山水,多能自出机杼,饶有可观处。状山摹水,以气韵为胜。有两幅作品富有动势,一幅作于1976年,画面下方描绘的是一个身穿红雨披,斜挎医药箱,撑着大伞,冒着风雨前行于桥上的医务工作者,似乎是出诊途中,上面大半部分是斜来的风雨,吹弯了树枝,远山笼罩在蒙蒙雨中。另一幅题为《山雨欲来》,恰是乌云翻墨未遮山的情境,左侧数峰兀立,峰顶林木顺着风势一边倒伏,最高峰上几座楼阁,屋顶发出幽蓝之色,更衬出乌云的晦暗,近处丛林在风中起伏,掀起怒涛。这两幅作品展现出大自然的狂暴伟力,更加凸显了画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有的作品则再现诗词意境,传达出作者的创意之思。其中一幅,写宋人词意“往事夕阳红,故人江水东”,画上巨峰竦峙于江边,峰上林莽苍苍,庙院殿堂点缀其间,山脚波浪滔天,水流冲击着礁石,大江之上,帆影点点,横无际涯,传递出人生有尽而时空浩渺无极的惆怅。还有一些作品,描绘现实场景,如《苏州一线天》《鼓山》等,带有写生的性质,又不拘泥于所见,于剪裁之中突出山水特征,构图注重经营位置,敷彩随类而施,为观者所喜闻乐见。壁间山水皴法大多相类,构图亦不繁复,唯简洁是举。中有《山岳存浩气》一幅,中景之山皴法与众不同,富有肌理,有如版画拓印的效果,颇有异趣。
汇编全集济后人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成于常学,邱丰小学时就读于拥有一批优秀美术教师的城北小学,后天教育环境使其天赋潜能得到开发,为其后来的文化艺术之路奠定了基础。纵览邱丰平生所作,初勤于木刻版画,后眷注于国画山水,可谓心有所归。他先后在文教界担任多种职务,经历丰富,所见较多,所成亦多。作为一个文化战线的多面手,其价值或正在于多有涉猎,各有所成,不乏佳构,为地方文化春色满园贡献一份力量,增添一抹颜色。
邱丰作品门类较多,早年著作已不多见,或可分类集成,编纂全集,为地方文史留下体系化之作,以便后人研究。
展览附有邱丰大事年表,其中1947~1957罗列一处,似不全面,我曾在群艺馆旧书摊购得钱树森档案残卷,其人出生于地主家庭,与张謇家还有亲戚往来,肄业于无锡国文专修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系统工作,人生坎坷,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打成右派,农场劳教,1985年在南通市剧目工作室申请离休。
档案中有其简历,检举信及外调材料等,多为其同事等手书,其中邱丰的信中写道:“我与他(钱树森)在一起约一年,当时我做外勤,常在外面,和他在一起时间比我长的有从前与他在文工团一起工作的刘永怀蒋瑜易纪等。”
建议有关方面搜寻更多信息,完善邱丰年谱,全面展示一个人与时代的风云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