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化周刊

海安民间龙舞

◎程太和

2024年是龙年。龙年说龙舞。海安民间龙舞的艺术个性,因受所属地域影响,集长江大海之雄浑与小桥流水之精致秀美于一体,既有摄魂的神奇风采,也有清雅灵秀的独特意趣。在其动作形态和阵图布局上,既有中国南方龙舞共有的“钻、缠、跳、翻、绕、滚、腾”的艺术特点,又凸显出“游”与“叠”的艺术个性。海安民间龙舞的主要舞种有苍龙舞、罗汉龙、板凳龙舞等。

苍龙舞 起源于老通扬河北岸胡集镇西首的“黄自量”村。因旧时民间传有“小苍龙”化作白衣相公,引导百姓造河闸、筑堤坝、抗御海潮倒灌、淹渍庄稼的传说,因此,百姓扎制七尺小龙,边舞动边吟唱感恩小苍龙之功绩诗句的民间习俗一直沿袭下来。海安文化馆人于20世纪50年代起,对其进行整理挖掘,将其发展成女子群舞,演员人各一龙,双手各执一柄,以轻捷、灵巧、变换自如的腕龙动作,在群龙会舞中,伴以民间吹打乐,踏着旦角碎步,走圆场、布阵图,穿花戏逗,翻转成趣,似流水回流,如彩云游弋,颇有古诗中“枝鸟轻风似舞腰”“纤腰舞尽春杨柳”之美。该舞多次晋京演出,并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献艺,在文化部和云南省联办的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广场民间舞大赛中获“金孔雀”奖。参加中国民间艺术团出访日本时,在日本东京、大阪、长崎、名古屋等十大城市演出50多场。

罗汉龙 起源于海安县城北郊新丰村,该村原名唐家池。因旧时民间传有小白龙坐卧于唐家池,吸干方圆十里的内涝积水,救助一方百姓免遭水患的传说,300多年来,祖居唐家池的19代丁姓人氏,就仿照小白龙盘坐的姿势练就边舞龙灯、边叠罗汉的技艺,故而“罗汉龙”又称“丁家龙”。“罗汉龙”以13节白龙为龙具、龙身,直径30厘米上下,其势虽不壮观,其形则光彩照人,银鬓玉角、炯炯有神,舞龙过程中的“叠罗汉”兼收杂技动作,在不使用任何器械的情况下,舞龙人踩肩而上,叠造成三层相加、四层相叠的高层“宝塔”,其时,龙头高昂,龙珠劲抖,龙尾律动,龙身翻腾,其造型可达8米以上高度,原本并无生命的龙具,一时间活灵活现,足以摄魂动魄。在江苏省首届音乐舞蹈节上,“罗汉龙”荣获表演一等奖。

板凳龙舞 流行于海安县城西郊胡集、双楼、曲塘一带。道具是在几张长条板凳上,各制扎一条长短与条凳相称的精致小龙,扎上彩绸,予以适当装饰。表演者多为儿童,或男女青年,身着彩衣彩裤,腰间扎红绸,头上梳成多种发型或扎辫戴花,双手各执板凳前后1条腿,4人1组;也有两女分持板凳前面两条腿,1男双手持后面两条腿,3人1组。可多组表演。随着乐曲的节拍,踩着乐点,走舞成穿插交叉的各种图形,歌唱民间小调。多在村头广场或住户门前巡回演出,有时也在舞台上表演。参加苏中地区民间歌舞文艺会演,“板凳龙舞”多次荣获最佳表演奖。

2024-01-03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59745.html 1 3 海安民间龙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