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晚晴周刊

巾帼挽霞者

◎苏子龙

晚霞,是日落西山前的一抹彩云,晚霞散去便是黑夜。人们常常把老年人比作晚霞,寓意人生晚年的美好时光。但晚霞终将散去,黑夜终将来临。没有人能够留住自然界的晚霞,然而人生的晚霞则可以延缓。

钱吉华就是一个挽霞者。

我认识钱吉华的时候,她还是南通医学院的实验师。转眼多年过去,再见到她时,她已是白发染头年逾八十的老人了。

钱吉华真的已是耄耋老人了吗?说是,又不是。白发和年龄告诉你她确实是一位老人了。但近前一看,她那粉嫩鲜亮、没有一丝皱纹的脸庞和皮肤,让你觉得她就像个二十多岁的少女。

这不是夸张,也并非恭维。走进晚会现场,看她在舞台上的婀娜身姿;走进社区荣誉室,看她那一排排获奖证书和金奖奖杯,我明白了,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缘何如青春少女般依然在舞台上不停地舞动着。

因为她是一个成功者。从组建侨友艺术团到组建巾帼挽霞志愿服务队,一路走来,20多年间,不能说没有辛苦、没有疑虑、没有徘徊。但她走过来了,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进了国家大剧院,走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走遍了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受奖杯、接受掌声、接受鲜花。她获得的所有奖项都是金奖,奖杯数十枚,各种荣誉证书数不胜数。

她是一名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艺术家。几十年来,她编剧、导演、载歌载舞,数十部歌舞剧均出自她的笔下。那靓丽多彩的蓝印花布群舞、那婀娜多姿的历代服饰表演等,蜚声中外,享誉艺术殿堂。她的作品多以南通地区的传统和历史文化为主题,《江东丽人》《张謇之韵》《青花双凤》,打麦号子、南通吆喝等,展现了南通的乡土风情,洋溢着浓郁的江海文化气息。

她有一颗炽热的大爱之心。她组建社区侨友艺术团,让老年人唱歌跳舞,四处演出,足迹遍及海内外,生活在快乐之中。她组建的巾帼挽霞志愿服务队,让小老人帮老老人,使寡居孤独的空巢老人从孤独寂寞的阴影中看到了阳光,对生活充满希望。她的善举受到了国家的赞扬,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给了她最高的荣誉。《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报道她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播放她的专题节目,网络粉丝更是成千上万,人们称赞她是活菩萨。

她有着雄厚的人脉关系。当年,一批中青年人围绕在她的身边。二十多年过去了,从中青年到中老年,他们不离不弃,始终追随着她。跳她编导的舞,唱她编排的歌。她的团队成员成了她的兄弟姐妹,一呼百应,团结和谐。她还担任崇川区新城桥社区老年大学的校长,让数百位老年人学有所长、老有所乐,深受学员们的爱戴。

她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虽然她早年就失去了父母,经受过困苦,遭遇过磨难,但她现在却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四世同堂,子孙绕膝。她的丈夫沈启尧是一位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也是近80岁的人了。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如影随形。沈启尧除了表演器乐节目外,还甘当配角,为钱吉华制作视频,为舞蹈配乐配器,演出时他又是专职摄像,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和睦幸福的家庭,让钱吉华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她的事业中。

前不久,钱吉华选了一首宋人李之仪的诗《咏苍髯》要我写字。诗曰:“青丝白发一瞬间,年华老去向谁言?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这首荡气回肠的古诗,道出了诗人对老去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渴望。这是古人的感叹。其实,春风纵有怜花意,要许老人再少年也是不可能的。但钱吉华的“巾帼挽霞”和她的艺术团,能让老人青春焕发、延年益寿,倒是不争的事实。

2024-01-16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61193.html 1 3 巾帼挽霞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