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南通新闻

李苦李篆刻作品捐赠展在西泠印社举行——

82枚珍贵印章背后的“金石缘”

1月29日,由西泠印社主办的“纪念吴昌硕180周年诞辰暨李苦李篆刻作品捐赠展”,在位于杭州孤山西麓的中国印学博物馆开展。

李苦李先生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海派书画一代宗师吴昌硕先生的高足,也是备受张謇先生器重的传奇书画名家,早年在南通翰墨林印书局任职,客居南通25年,是海派吴门艺术在南通分枝散叶的核心人物。现场展出的82方李苦李自用印章及一批历史老照片、信札原件,都是其外孙媳江羽珍女士捐赠。这些饱含岁月痕迹的作品,犹如一部部微缩的艺坛史册,呈现着李苦李先生鲜明的艺术风格,也牵出文化界人士对艺林往事的追忆。

家道中落,旅居异地拜于大师门下

“李苦李是吴昌硕的高足弟子之一,诗书画印俱能,他为翰墨林印书局这张南通文化名片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心血,对南通乃至南通周边的金石书画领域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南通市教科院副院长李志丹与记者谈起苦李先生生平及艺术成就时,娓娓道来。李志丹参加了这次捐赠展相关活动,作为我市教育和文史研究学者,发表过论文《李苦李与吴昌硕交游考》,去年11月在第七届“孤山印证”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李苦李(1877—1929),原名李祯,字筱湖、小湖,号苦李、西园客,1877年生于江西南昌,原籍浙江绍兴。李苦李的金石书画启蒙源于他的父亲镜湖先生。而镜湖先生曾向“海上画派”先驱赵之谦执弟子礼,从其问艺,如此,李苦李从小耳濡目染,延学了赵之谦的艺术之风。13岁那年,父亲去世,家庭陷入窘境。他发奋自学,走上卖画为生的道路,一人支撑起了一个家庭的生计。

1904年,经绍兴老乡、好友诸宗元的介绍,时年28岁的李苦李来到了南通。这一年,诸宗元应张謇先生之约,到南通主持翰墨林印书局。从此,李苦李旅居南通,先后在翰墨林印书局任会计、经理职务,并终老于此。

“其实到南通来,李苦李也有自己的想法。一是他喜欢读书,这里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读;二是他知道印书局是张謇先生为发展地方文化、教育事业所创办。虽然这里的工资待遇并不高,但他还是选择了继续待下去。”李志丹说。

1909年,诸宗元与海上巨擘吴昌硕在苏州结识,交情日益深厚。第二年,诸宗元便向吴昌硕引荐了李苦李。李苦李“旅上海则从吴缶庐游”,经常从南通去上海求教于缶老,在此过程中,艺术风格发生嬗变。绘画更富金石气,又不失原本的清新自然、温润俊秀;篆刻则更加浑穆拙朴、平实含蓄、古意弥漫。

据了解,1911至1917年间,李苦李共收藏“六卷缶庐选评印谱”,即吴昌硕先生为他批阅的印谱。

“从现存三卷中,我们可以洞见他的篆刻艺术水平。”其中,1917年夏,吴昌硕批阅李苦李印蜕后,在印谱上题跋:“统观诸作,具见苦心。白文佳处已能达到。朱文宜加学力,封泥蜕本当时时玩之,必有进步……”吴昌硕在批语中给弟子传授了篆刻的真谛:“刻印只求平实,不求纤巧,纤巧则去古雅远矣。吾知苦李胸中必谓然也。”

1923年农历九月初九,吴昌硕为李苦李代订了《苦李书画介绍启》,对李苦李艺术成就作出了很高评价。“绘事笔意卓绝,设色高雅,合乎古法,超乎象外,是人之最难能也。而苦李能之,真异军特起者……”

1912年,吴昌硕刚刚更名时,李苦李即为老师刻了“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等两方印。1913年,吴昌硕七十大寿时,李苦李为其治了两方印,一为“缶先生”,一为“大聋”,这两方印蜕都有吴昌硕批阅墨迹。

西园雅集,海派艺术在通开枝散叶

“在20世纪前30年,李苦李对南通乃至南通周边的金石书画领域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可以说,他直接影响了南通地方美术事业的发展,是开风气之先。”李志丹表示,其所在的翰墨林印书局,是“西园雅集”之所,汇聚了本地或旅通名流如陈师曾、郑孝胥、王一亭、曹文麟、徐昴、费范九、金泽荣、陈邦怀、朱东润、王个簃、顾贶予、顾怡生、葛竹溪、陈峙西、马遂良等诗人、学者和金石书画家,成为南通金石书画界的“风标”。此外,李苦李主持翰墨林印书局期间,还出版了一些金石书画类书籍,如张謇所书《狼山观音岩造像记》《千龄观记》《顾生母墓志》等书法类书籍,沈寿《雪宧绣谱》等美术类书籍,在那个资料匮乏的时代,有力地推动了地方金石书画事业的发展。

“作为‘西园雅集’的中心人物,他无疑推动了南通金石书画界与外界的交流与切磋,为南通近代文化美术事业和金石书画艺术发展铺垫了一层厚重的底色。”

扎根南通25年,他不仅作为海派艺术的代表,还是海派吴门艺术的传人,将这一主流画派在南通开枝散叶,同时在南通师范“金石图画研究会”授课,培养了王个簃、陈曙亭等诸多学有所成的学生。学生丁吉甫受李苦李启蒙,走上篆刻的道路;后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指导和帮助过许多当代的篆刻家,如“当代篆刻第一人”韩天衡等。

近现代画坛巨匠陈师曾与李苦李师出同门,交谊甚厚。1910年,陈师曾寓通后常与其在翰墨林印书局切磋,凡有印花,都会交流;陈师曾离通以后,仍飞鸿传书,交流金石书画,艺术修为不断提升。1913年,陈师曾在国立北平艺专执教,影响了一批学子。

而王个簃则是在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当国文教师时结识李苦李,并拜他为师。据王个簃在《随想录》中描述,自己在苦李先生的指导下,打下了扎实的传统功底。与此同时,在吴昌硕八十岁生辰时,李苦李将王个簃带到上海,介绍给自己的老师,由此开启了他们之后的师徒之缘。

李志丹说:“追根溯源,李苦李先生在南通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对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又间接影响了现当代高等美术教育。”

1929年,李苦李先生去世,其平生的大部分书画和印章都由长女李巽仪保管。李巽仪从小随父亲学习绘画,得其真传,同时又在女工传习所习得沈绣精髓。

“20世纪60年代,李苦李书画作品曾在南通博物苑展出,引发业界人士的关注。之后准备送往南京展出的时候遇上了‘文革’,几箱书画作品毁于一旦,损失惨重。”李苦李先生外孙媳江羽珍回忆道,当时,李苦李的一批自用印章被作为“四旧”扔进了下水道。事后,李巽仪同丈夫黄稚松用火钳将印章一个个捞起来,这一批作品由此得以存世。

江羽珍告诉记者:“婆婆(李巽仪)生前有个愿望,就是把这些印章捐出去,放到它该放的地方。我们作为先生的后代,更应该不遗余力地去做这件事。”

在南通一批热心篆刻人士促成下,江羽珍将82方李苦李先生自用印章等带回浙江,落户西泠印社。江羽珍在发言时说,外公的祖籍在浙江绍兴,他在自用印,如越国男子李祯、绍兴李祯、山阴李祯章等中蕴含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作品回到浙江,也是圆了外公落叶归根的心愿。另外,李苦李先生是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高足,早年治印还兼师“西泠八家”,他是西泠印学的传承人,把这些印章捐到西泠印社,可以充实和补充西泠印社相关实物和文献资料,尤其对研究吴昌硕一脉印学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学术意义。而且,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是保存金石的专业机构,这里拥有优质的保管条件和严谨的管理水平,成为这批遗存印章的最佳去处。

在受赠之前,西泠印社仅有两方李苦李先生的印章,分别是“李息息霜”“息印”,皆是李苦李为李叔同所刻。“那时,弘一大师吩咐弟子将印章埋在孤山一角,并树‘印藏’石碑,以示珍藏。后人怕其流失,又将其挖出,收入中国印学博物馆保管。”李志丹补充道。

对于本次捐赠,西泠印社方面表现出高度重视和认真态度,并开展座谈会,特别邀请江羽珍女士、捐赠家属挚友、文史研究专家、西泠印社社员等出席,围绕“李苦李先生的艺术成就及后世影响”“捐赠印章背后的故事”等进行了探讨交流。

西泠印社社员、南通籍篆刻家姜熊烽表示,李苦李先生吸收了赵之谦、吴昌硕等人的篆刻特点,结合自身经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他在交流时说:“西泠印社有着很好的保存条件和展陈方式,相信这批作品能够得到妥善保管与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我国篆刻艺术的历史脉络,并为后世学者和艺术家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料与创作灵感。”

本报记者张坚 杨镇潇

捐赠者接受采访。

李苦李34岁时小像。

李苦李印蜕与吴昌硕批语。

2024-02-01 李苦李篆刻作品捐赠展在西泠印社举行——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62944.html 1 3 82枚珍贵印章背后的“金石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