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3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子在“实”——代表委员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报道。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明确主攻方向、找准着力点。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唯有落子在“实”。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因地制宜,要深入研究、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新质生产力应根据每一个区域发展的特点不同来进行赋能。“东北地区的旅游,安徽的农产品、新能源汽车等,根据区域的不同,都可以找到它对现有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的发力空间和资源禀赋,可以用新技术来触发新产品、新服务的创新点。”
因地制宜,要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上做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多瞄准“高精尖”行业,市场容量大、产业链条长,分工协作、错位发展既有空间又有必要。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说,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但要发挥各自优势。以长三角为例,上海是龙头,江苏经济实力强,浙江民营经济活力足,安徽科技创新也有一定特色。“应着眼于科创共同体建设,筹划资源互补,创新布局区域合作网络,既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形成创新网络,又避免资源分散、产业链不完全或项目雷同、重复。”
因地制宜,还要善于创新性保护开发利用本地资源。福建省福安市范坑乡党委书记林万堂近期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块地,但是靠山吃山的方法要与时俱进。”
“海洋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岛市市长赵豪志说。如今,青岛海洋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下一步,我们将瞄准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造、深远海养殖等领域,形成更加高效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体系,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蓝色动能。”
以实体经济为支撑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应以实体经济为支撑。
顺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趋势,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紧紧围绕实体经济,坚持自主创新,把高强度研发投入实业中,谋事要实,做事要实。”在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离不开脚踏实地、专注创新,做好加减法,才能在发展的“变”与“不变”中把握好时机、抢占住先机。
阳光电源成立以来,一直聚焦于新能源领域,围绕“光伏、风电、储能、电动汽车和氢能”五大赛道进行产业布局。阳光电源在2003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逆变器,打破了SMA、施耐德、西门子等外国企业的垄断。公司始终保持对创新的高强度投入,目前研发人员占比已超过30%。
实体经济,插上“数字”之翼方能展翅翱翔。
“数字化是以智能化为目标的工业化赋能和转型。”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深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十载,全国政协委员、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清晰认识,“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注重包括数字化部件、数字化设计软件和操作系统等在内的‘数字化底座’的打造”。据悉,合锻智能正积极参与聚变堆的关键部件的相关制造,投入了专门团队对聚变堆真空室构件进行预研,并已承接核聚变真空室构件的研制工作。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无效产业,在不少地方还是“特色产业”,对一地的经济基础、民生就业等往往起到“稳定器”的作用。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安庆石化公司党委书记刘晓华表示,因为十分清楚传统产业的支柱力量以及创新方向,所以能够保持定力。“对传统产业而言,要积极促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了推动石化产业创新变革,世界首套3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解装置去年在安庆石化投产。该装置能在不增加原油加工量的情况下,最大化减产汽柴油、增产低碳烯烃,为国内炼油企业应对产能过剩、探索燃料型炼厂向化工型炼厂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严建文表示,新质生产力是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要认识到“传统”和“传承”的辩证关系,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机制赋能新发展。“不是简单的产业取舍,而是让现有产业不断更新迭代,变得更优、更好、更绿色、更国际化。”
真抓实干务出实效
“要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
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是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主阵地。企业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省长王清宪说,“要真正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据悉,安徽省正重点聚焦打破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顽瘴痼疾出台举措,深入推进科研项目立项、实施、评价等方面改革,驱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王桂林表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土壤非常良好,然而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不明确、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不充分,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理想。“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