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化周刊

“红土地”上的“五将军”

——如皋市江安镇杨元庙村李永珍鲜为人知的革命事迹

◎包宏龙 黄文龙

在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杨元庙村,有一位为革命事业牺牲的小英雄,他的许多故事一直被当地人口口相传。尘封七十载,这位生命被定格在18岁的英雄,当年用鲜血浸染的英勇事迹,仍鲜活如初、熠熠生辉,感动着无数百姓。他的名字叫李永珍。笔者经两年多时间的深入调查、广泛收集、严密整理和多方求证,基本理清了其短暂一生的革命事迹。

说江安是红色沃土,一点不掺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如皋就有了共产党员革命活动的足迹,是全国较早传播革命火种的红色地区,被誉为华东红色革命的摇篮。1927年7月,中共如皋县委正式建立。1930年,如皋成为全国19块红军游击区之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苏中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地处如靖泰三县交界之处的如皋西部地区的江安镇,曾是黄桥革命老区的中心地域,也是三县最早产生红色种子的片区,更是英雄辈出、革命烽火最旺的地方。早年,成千上万的老区儿女前赴后继,用鲜血浸染出“永不褪色”的红土地,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写下了太多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本文的主人公李永珍就出生在这里。因此,他的身上充满了红色基因。

在1929年一个平静的夜晚,如皋县江安区黄市乡杨元庙村传出一阵婴儿啼哭声,声音清脆洪亮,后劲十足。李永珍就这样手舞脚蹬地来到了人世。可他命运不济,投胎到一个贫苦人家,上面有四个哥哥,他在家中排行老五。

1930年4月3日,通海如泰地区诞生了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红十四军指战员驰骋苏中八县,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发展武装力量……在敌强我弱的艰苦条件下,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开辟了约120平方公里中心根据地。红十四军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用鲜血唤醒了民众觉悟,在江海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火种。彼时,共产党组织在江安发展很好,已有了一定规模,且活动频繁影响很大。李永珍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成长,耳濡目染,在骨子里就养成了与世抗争、不屈不挠的习性。特别是李永珍的大哥李云清时任共产党江安区陈堡乡乡长、二哥李永华时任江安区陈堡乡民兵队长。在他们的带领下,李永珍从小就成为一名意志坚定的革命小将,满腔热忱地开启了自己革命的征程。

1938年3月19日中午,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就直入如皋城。接着,疯狂地向全县扫荡、侵占,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日军少将佐藤正三郎指挥的101师团5个步兵大队和1个野炮大队,大肆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其兽行残暴罄竹难书。4月13日,日军“扫荡”如皋江安区蒋家庙,烧毁97户民房400多间,烧死4人,打死9人。李永珍目睹了日军的种种暴行,心里恨透了这些日本侵略者。

1940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开始东进。新四军至如皋西乡时,在卢港建立了如皋县政府。李永珍的大哥李云清,率领李家五兄弟,积极参加革命工作。随后,李云清当选为抗日民主政府陈堡乡乡长。十多岁的李永珍在大哥的引领和培养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共产党才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共产主义所描述的未来,就是自己心中憧憬并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社会。因此,他积极参加了陈堡乡政府领导的儿童团工作,经常完成大哥交给他的各项工作和任务。虽然他个头不高,但人十分机智灵活,站岗放哨、检查路条等认真仔细,有头有脑,得到乡政府党组织的高度评价。没过多长时间,他就被小伙伴推举为儿童团团长。从此,他干革命工作的劲头更足了。他带领的儿童团,很快成为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第一哨兵”。

1940年冬,黄桥决战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将原如皋县分设如西县和如皋县(如皋东乡)。1943年8月14日,驻扎在江安的中共苏中三地委召开扩大会议并通过《关于目前文教工作决定》,动员创办战时民众学校。11月5日,江安区委执行三地委的决定,在陈堡乡兴办了江安区第一所民众学校(也是如西县第一所民众学校)。此时的李永珍,一边到民众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丰富提升自己;一边组织带领儿童团员,主动积极到各村去帮助群众扫盲学文化。陈堡乡的儿童团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成为周边有名的模范儿童团。李永珍的名字,也逐渐被更多人熟悉。然而,这一情况也很快被反动派知道了。他们想方设法要抓到这个“小共党”。但聪明机智的李永珍多次“跳”出虎口。

一次,李永珍奉命给苏中三分区送一份重要情报,没想到在半路上遇上了“还乡团”。几名团丁看李永珍有几分面熟,正当他们迟疑之际,李永珍立即钻进了旁边的玉米地。几名团丁找了半天,也没看见李永珍的人影。事后,反动派大骂:“还乡团”居然斗不过“儿童团”。而乡亲们则夸他是个人小心红的“机灵鬼”。

1944年7月,苏中三分区专署专员朱克靖来江安巡视群众工作。乡里召开区乡政权建设大会。会议快结束时,忽然听见李永珍大声喊道:“儿童团,请留下!”说完,他跳上主席台,对儿童团前阶段工作进行总结汇报,讲得条理清晰,极具感染力。朱克靖专员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这么多人面前毫不胆怯,讲话有条有理,十分惊奇,问乡长李云清:“这是哪家的孩子啊?”李云清乡长说:“是我家老五。”朱克靖一惊,随即大加赞扬:“这孩子真不简单啊,有将军样。我看,应该称他‘五将军’!”一席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从此,“五将军”成了李永珍的代名词。这一名号,也随即响遍周边四乡八里……事实上,李永珍一直向往部队,经常缠着大哥李云清,要求参加新四军。可因年龄太小,李云清一直没答应他。为此,倔强的李永珍还经常怪大哥李云清“无情无义”呢!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苏中解放区发动大举进攻。苏中新四军主力部队北撤。当时的如皋县委安排李云清等人南下常州武进一带“打埋伏”。而年仅17岁的李永珍则和大嫂留在老家坚持革命,领导和发动群众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国民党看来,李家是远近闻名的“匪属”——李永珍兄弟几个都是“共产党的人”。“还乡团”扬言:即使是李家的一只猫狗,也决不放过。他们放火烧掉了李家的草垛,又将李家的房子浇上煤油,准备点火。幸亏“还乡团”中有个本村人,想为自己“留条后路”,就谎称“这不是李云清家的房子”,李家这才得以幸免。

1947年8月2日,一大早就出去收取革命经费的李永珍,拖着疲惫脚步,一走进家门就气喘吁吁地对大嫂说:“新姐,我饿煞了,有吃的吗?”正在灶台边忙碌的大嫂说:“只有早上剩下的薄儿粥。”李永珍端起桌上的剩粥就喝。才喝了几口,外面有人喊:“还乡团”来了,快跑!李永珍嘴里骂了一句,放下碗就往外跑。

他哪里知道,“还乡团”就是冲他们家来的!李永珍从家里跑出来后,发现村子已被敌人包围了,于是躲进了本村学校。但还是被敌人搜查、发现并抓住了。他被押往相邻的张家岱村,一路上,敌人对他百般摧残和折磨,打得他鼻青眼肿、体无完肤,但他大义凛然、宁折不弯,不停地痛斥敌人,始终没有泄露党的任何秘密,没有透露一丝情报,没有出卖一位同志。凶残的敌人恼羞成怒,最终将李永珍在村东头土地庙附近就地枪决。李永珍用18岁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仰和党的秘密。

李永珍牺牲后,如皋县江安区公所负责同志专程前往陈堡乡召开追悼会,号召全区干部群众向李永珍烈士学习,继承和弘扬烈士“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1958年11月5日,如皋县人民政府将李永珍的革命烈士光荣证授予其母陈斯贤。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悠悠流经老区大地的拉马河水,辉映着难忘的烽火岁月,无声诉说着烈士的壮烈情怀。

2024-03-21 ——如皋市江安镇杨元庙村李永珍鲜为人知的革命事迹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67292.html 1 3 “红土地”上的“五将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