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带儿子去打疫苗,远远便听到哭声一片。儿子早已见惯了这种场面,打针的时候,只哼哼了几下,便不再出声。我抱着他在观察室里休息,里面的大多数小朋友都已经安静下来。
这时候,一位奶奶抱着刚打完针的孙子走了进来。与其说是抱着,不如说是拖拽着更为准确。孩子哭闹得太厉害,并且一个劲地扭着想要挣脱,奶奶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将他勉强抱了过来。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奶奶刚坐上凳子,孩子便从她手中滑落,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老人起身,想要将他拉起来,但孩子撑开双腿,在地上蹬来蹬去,就是不配合,哭声也没有一点缓和的意思。
老人变得有点急躁,朝孙子嚷嚷着:“不就是打个针吗?又不疼,哭得这么凶干什么?你看看人家小朋友,哪个像你一样。你怎么这么爱哭?”可是,这些话并没有让孩子停止哭泣,相反,他哭得更厉害了,小身体都一抖一抖地抽动着。
“你看看,人家这个比你还小的弟弟都没哭,你羞不羞呀!”奶奶不理会孙子的抗议,指了指我儿子继续说道。我不知该如何回应,只好附和着说上一句:“他也哭过,刚好呢!”
就在那位奶奶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小女孩过来了。她在小男孩身边蹲了下来,然后撸起袖子,露出刚打过针的胳膊。
“你看,谁说打针不疼了,这儿还有个针眼呢,打针可疼了,对不对?”女孩指着针眼让小男孩看。小男孩呆了几秒后,从地上站了起来。他看着小女孩的胳膊,又拍了拍自己的胳膊,嘴里含糊不清地吐出一个字:“疼……”
“对,打针本来就有点疼,但这点疼也不会让我们死掉啦!”
说着,他们已经互相拍起了对方的胳膊,小男孩很快破涕为笑。
眼前的场景让我陷入了沉思。大人们早已经历过比打针痛苦十倍百倍的事情,区区一个小小的针眼,自然触发不了多大的痛觉。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太多的疼痛记忆,自然会陷入一个针眼的疼痛,哭泣不止。
孩子对疼痛和恐惧有着最原始的知觉,我们不应该用大人“阅尽千帆”的经历去否定孩子“初见云开”的感觉,而应该像一个孩子一样去接纳孩子,像一个孩子一样去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