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夜明珠

我与供销社一起成长

◎陈庆明

“孩子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争取当个供销社售货员,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日头晒不着”,这是儿时妈妈对我最大的期望。1995年大学毕业,我终于如妈妈所愿,走进了供销社大门,当起一名供销社售货员。

回想起儿时的供销社,妈妈的期望确实有她的道理。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十分匮乏,许多日常用品都要凭票供应,即使陈设简陋、服务水平一般的供销社也常常是车水马龙。哪家孩子如果在供销社上班,那是家人最大的荣耀,连本村的乡亲都跟着沾光。供销社下延机构就是村里的小卖点,集体经营,售货员拿集体工分,是个争抢的职业。小村只卖个盐巴、酱油、醋等少量日常用品,过年想给孩子做件新衣服,就得到大村或集镇上的供销社去买,很不方便。那时候的供销社,严格上来说并不是购物场所,而是收发物资的地方,常常与大车店混在一起,负责农村农产品的收购和小到一瓶酱油、大到一袋化肥所有商品的供应。也正因此,供销社内部任何一个岗位,包括一名售货员,都是人们钦羡的“香饽饽”。童年的记忆,使我坚定了“长大就当售货员”的远大理想。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功利主义思想在作祟。

1995年大学毕业,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基层供销社的售货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院、青砖和陈旧的办公设备,与周围新盖起的宽敞、明亮和现代化办公设备个体商场形成了鲜明反差。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供销社经营状况日趋低迷,包袱沉重、负债较多、每况愈下、大面积亏损,举步维艰,有本事的骨干、采购员、技术员纷纷跳槽、下海,供销社失去了昔日的生机与活力,失去了人们的刮目相看,长辈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一个大学生怎么到这样一个单位”,我的心也一下子凉到了底,难道这就是我儿时梦想的工作。

改革开放,使供销社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深入区,面对着瞬息万变和激烈竞争的市场,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时任县供销总社主任态度坚决。召开职工大会,讨论改制方案,推行“变现资产,置换职工身份,企业重组”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革,最大限度保护职工利益。面对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身份变化,一些老职工心里有疙瘩想不开,拒绝在解除劳动合同书上签字,改制遇到了阻力。“先开渠后放水再养鱼”,把最大的利益让给职工,老职工逐步解开了心里疙瘩。通过改制重组,实现了职工置换身份,企业轻装上阵,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天变、地变,但供销社“服务三农、奉献社会”的宗旨不能变。供销社没有“一卖了之”“一改了之”,而是健全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主管理的新体制,建立了以专业生产资料公司为龙头,各农资连锁站为纽带的遍布城乡的营销网络,不出村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供销社的服务半径小了,与老百姓的心理距离近了。如今谈起供销社,农民高兴地说,供销社还姓农,为农服务的传统没有丢。听着老农朴实的话语,30年来,我见证了供销社由盛到衰,到再铸辉煌。现在虽已调离了供销社,但作为曾经的供销社人,我的供销情结没有变,它使我懂得了很多,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

2024-04-23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70475.html 1 3 我与供销社一起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