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周刊

子贡的“试探艺术”

◎汪微

“孔门十哲”中的子贡,与宰予同列“言语科”,口才相当出色。《论语·述而》中载有子贡与冉有的一段对话,你会发现子贡说话很讲究技巧。有一次,为了探明他的老师孔子的真实想法,善于“绕着圈子”讲话,让想得到的答案水落石出。

卫灵公去世时,由于太子蒯聩此前被驱逐奔晋,只好由他的孙子蒯辄继位,也就是卫出公。晋国出于政治目的,又把蒯聩送回卫国,与他的儿子争夺君位,卫出公拒不让位,引起纷争。这时候,孔子领着他的一帮弟子周游列国,正在卫国逗留。对于孔子是否会选择继续留在卫国帮助卫君,孔子的一个弟子冉有感到很迷惘,于是就有了他与子贡之间的一段经典对话——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伯夷、叔齐乃商周之际的大贤,孤竹国的两位王子。孤竹君死后,二人相互谦让,都不愿继承王位,又谏阻周武王伐纣,武王灭商后宁可饿死于首阳山,也誓不食周粟,显示出仁哲大义的清正气节,被孔子推崇为“古之贤人”。孔子认为,伯夷、叔齐兄弟所追求的是大仁大义,这是作为一国之君立国的根本,他们立下了志向,为实现理想中的最高道德目标求仁得仁,即使饿死,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既然无怨,就表明孔子对卫国当前的政治局面是不会认同的。相比之下,卫国王室父子争夺君位造成乱局,与伯夷、叔齐兄弟互相推让君位的行为正好相反。这样的乱邦,怎么能留得住愿以仁德治理天下的孔子呢?果然,孔子不久就带领弟子们离开了卫国。

本来,卫国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鲁国是孔子的父母之邦,与卫国一脉相承,他曾经说过“鲁、卫之政,兄弟也”,所以孔子对卫国的关注度可想而知。孔子这次一路走来,其实原先对卫国的期望值还是挺高的,子贡了解孔子的苦衷,深知如果直截了当地询问老师的去留意愿,可能会得不到正面回答。于是巧妙地旁敲侧击,先用伯夷、叔齐之事来试探一下,便可得知孔子对卫君的态度,从而推断他是否还愿意留在卫国。

听了孔子的一番话,子贡就已经得到答案了,出来告诉冉有,看来老师打定主意了,咱们准备走人吧。其实,说起来冉有在“孔门十哲”中位列“政事科”,同样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他却不敢去问,跟子贡用“试探艺术”调查研究的口才和聪明机智相比,显然还是有差距的。

2024-06-05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74844.html 1 3 子贡的“试探艺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