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夜明珠

第一声蛙鸣

◎宋继高

老陆从野外捕捉了20多只青蛙,放进了园子里的荷塘。每只青蛙都很肥硕、健壮,眼睛圆圆的,肚子鼓鼓的,放进荷塘后,不一会儿就各自散开了,成散兵游勇状,再找,全然不见了踪影。老陆说,今年这个夏天,园子热闹了,青蛙会叫得人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今年立夏时间是2024年5月5日8时9分51秒,星期日,农历三月廿七。老陆放生青蛙的这天是6月7日,进入夏天才32天,真正的盛夏还没有开始,要过了夏至之后,才能感受到夏的热烈与激情。而真正壮阔激越齐唱般的蛙鸣要进入盛夏后才会开始,现在它们还不会鼓噪。

就在青蛙放入荷塘的两三天后,我听到了一声蛙鸣,那是6月9日的深夜,我刚刚躺下准备入睡,忽听窗外传来一声蛙鸣,不响、不脆、不爆,有点儿低沉,这可是初夏我听到的第一声蛙鸣啊!侧耳再听,希望听到第二声、第三声,然而,夜转入沉寂,我再没听到,在期待中进入了梦乡。

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童年与青蛙是绕不开的话题。我对蛙鸣一点儿也不陌生,整个童年阶段,暑假夜晚,陪伴我最多的就是海涛般的蛙鸣和星星般的萤火虫。我爱听蛙鸣,它们有时齐唱,齐唱时如波涛汹涌,一阵又一阵。这青蛙活像是有组织的乐队,齐唱前,往往先一只“呱呱”两声开个头,紧接着无数只青蛙便一起发出令人震撼的齐唱,有时持续十几分钟,有时只有几十秒。令人奇怪的是,它们一停就停,几乎是戛然而止,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干净利落。但往往这一拨停下,两三分钟后,远处的另一拨又更加起劲地鼓噪起来,就这样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把乡村夜晚鼓噪得分外热闹。它们歌唱的时间,好像都定在农民们正好吃完晚饭后的8点多至10点,用它们对大自然的歌唱,为辛劳了一天的农民们送来欢乐。

青蛙的发音器官为声带,位于喉门软骨上方。有些雄蛙口角的两边还有能鼓起来振动的外声囊,声囊产生共鸣,使蛙声更雄壮洪亮。雨后,当你漫步到池塘边,会听到雄蛙的叫声彼此呼应,汇成一片大合唱。蛙的合唱并非各自乱唱,而是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互相紧密配合,是名副其实的合唱。合唱声音洪亮,传播的距离远,能吸引更多的雌蛙前来,所以蛙类经常采用合唱形式。

在蛙鸣声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顽强生命力。

蛙鸣犹如一首动听的歌,抒发着对大地的情感,流露出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它告诉我,每一个生命都在为生存而努力,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正是蛙鸣所传达出的生命信息。在这蛙鸣声中,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卷。这幅画卷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使人更加珍惜与大自然共生的美好人生。

青蛙有时候也会独唱。凡独唱的青蛙大多都是群体中的伟丈夫、美男子。在我八九岁时,有天晚饭后,蛙群们还没开始集体狂欢,就听到门前河边芦苇丛中,有一只青蛙叫得特别欢,我便缠着父亲打着手电筒去寻找这只青蛙。可当我和父亲走近时,鸣叫便立即停止,令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父亲说,它不叫了,找不着了,不看了吧,明天捉一只给你。我不依不饶,硬是要看到这只独自放声的青蛙。就在这时,它又“呱”地叫了一声,啊,就在我们眼前,父亲拧亮电筒照射过去,看到了!看到了!只见一只硕大青蛙昂着头鼓着胸,趴在一块高出水面30厘米的土墩上。一束手电光全投射在它的身上,这是一只青绿色英俊的青蛙,身上图纹呈几何形状,很有规律地散布着。在电筒光的照射下,显得非常漂亮。毕竟是见过世面的老家伙,电筒光下,它并没有“扑通”一声跳进水中,而是很优雅地转了个方向,侧过身,头朝着我们,两只眼睛鼓得大大的,那架势仿佛在说:“看吧看吧!看个够!你们看我,我也要看看你们呢!”这是我一生中看见过的一只最威武、最漂亮、最胆大的青蛙。自那之后,六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看到第二只这样勇敢的青蛙。

青蛙,我们那一带俗称“田鸡”。这田鸡全身是宝。肉质细嫩鲜美,各种微量元素丰富。尤其是两条长腿上端的那两块肉无不成为人们的最爱。在那个不讲生态文明、不讲环境保护的年代,我常约上几个同伴,背上笺篓,带上工具四下里去逮田鸡,逮田鸡的方式较多,或钓、或叉、或捉、或捕,只要能逮到,无所不用其极。俱往矣,这样的年代、这样的年龄一去不复返。后来,参军、工作、下海、创业,我再也没捉过青蛙,现在全世界都在讲环境保护,讲生态文明,青蛙成为保护物种,我就更不能再去捉青蛙了,童年时代的捕蛙乐趣,成了永远的记忆。

2024-06-20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76320.html 1 3 第一声蛙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