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南通新闻

今天是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去世5周年的日子。李吉林老师和小学情境教育63年的旷世之恋,至今还在教育界产生深远影响。这位德高望重的人民教育家在家里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她的家人深情讲述了一个个既寻常而又特别的育人故事——

三代至亲眼里的李吉林

2019年7月18日,一代情境教育大师、“中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李吉林永远离开了这个她挚爱的世界。那一天,全城悲恸,思念如潮,花圈如海,南通城里的菊花竟然脱销,花商们只好紧急从外地调运。

5年过去了。今天,暑期中的通师二附校园宁静而空旷。珠媚园里,紫薇花艳,灿若云锦。由著名雕塑家钱绍武教授父子精心创作的李吉林半身铜像,栩栩如生,仿佛在向她的徒弟和学生们静静叙说往日的故事。

“她是我长嫂,但又像我姐姐,她更是我的人生导师。”

在崇川区和平桥街道官地街一个建于清末的普通院落,李吉林住了一个甲子的家里,她撰写的《情境教育三部曲》等28部教育专著,还按原来的顺序摆放在书橱里。她为家人缝制衣服用的裁剪刀、皮尺、木尺、粉饼和各种花花绿绿的纽扣等,也原封不动地放在抽屉里。她用第一笔稿费7元钱添置的圆桌,她在雨棚上亲手绘制的双鱼、葫芦、万年青等纹样,仿佛都在等待5年未归的主人……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一贯低调的李吉林家人首度讲述了一个个她在家里的生动故事。

在南通企业界和崇川区掌印巷老街坊眼中,年过古稀的江淮衬布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素以豪爽侠义和古道热肠著称。不管是长辈平辈乃至小辈,都喜欢唤他的乳名建侯。从65年前嫁入刘家起,李吉林也习惯称呼她的小叔子刘建为“建侯弟弟”,刘建一直叫大自己15岁的李吉林为姐姐。多年来,李吉林从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给予刘建无微不至的关怀。

生活中的刘建多才多艺,风趣幽默,深受大家喜爱。他说,我的这些才艺都是在吉林姐姐身边耳濡目染的。她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尤其擅长拉手风琴和打排球。

刘建常常告诉朋友,他能够取得一点成绩,得益于长嫂李吉林给他打下的教育基础。1960年,李吉林嫁给刘锬老师时,小叔子刘建才6岁。刘建上小学时,李吉林刚从女师毕业不久,被分到通师二附工作。她把刘建带在身边,既是严师,又如慈母,让刘建在人生旅途起跑线上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1970年,16周岁的刘建初中还没毕业,就到启东万安插队落户。李吉林经常下乡探望小叔子,每次去,除了会备上生活用品,还会带去一叠书。她让刘建抽空去附近学校旁听,继续完成学业。5年后,刘建返城,到通棉一厂二纺车间务工,李吉林又督促刘建在岗学习,不能荒废学业。在李吉林反复催促和指导下,两位小叔子刘希、刘建先后完成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业。

“妈妈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虽然已离世5年,刘家老宅至今还保留着李吉林在世时的种种印痕。她的儿子、中国插花花艺大师刘飞鸣给我拉开一个抽屉,里面有1965年版《服装裁缝入门》、1984年版《服装裁缝新法》等。

“在我们子女眼里,她首先是个慈祥的妈妈。我们小时候所有的衣服都是妈妈用零头布亲手缝制的。妈妈总是说,我们家的孩子穿衣服不需要名牌,但必须干干净净、整整齐齐。”56岁的刘飞鸣动情地说。

认识邵连和刘飞鸣好多年,我一直不知道他们分别是李吉林、刘锬老师的女婿和儿子。包括两位老师的女儿刘燕妮、儿媳邬帆,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李吉林老师的一句名言,无论是对她的学生,还是对自己家的孩子。刘飞鸣深情回忆,在很小的时候,他坐在妈妈的自行车上,看到路边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做出嫌弃的表情。妈妈没有批评他,而是对他说,我儿子是最有同情心的人。当时的刘飞鸣瞬间羞红了脸……

除了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外,李吉林很少批评孩子,总是不断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她习惯站在儿童的角度教育儿童,而不是站在对立面去苛责孩子。

“我和岳母在一起生活了30多年,她就像妈妈一样关心我。我穿的第一件皮夹克,是她20多年前在香港讲学时给我买的。”说起岳母对自己的好,已做了爷爷的南通市书法国画研究院院长邵连心中激起涟漪,“自己做了父亲和爷爷后,更能体会当年岳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儿子还在襁褓里时,岳母为了让我们睡个好觉,经常半夜把外孙抱走,其实白天的她比我们更忙碌……”

邵连是南京人,1987年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和同班同学刘燕妮一起被分到南通工作。因为老家在外地,李吉林对女婿生活上格外关爱,并在事业上鼓励他。

李吉林离世整整一个月时,她的爱女、南通三月画会会长刘燕妮深情写了一篇散文《陪伴》。她在文章中写道:母亲留给这个世界最后一句话是“人要一辈子做好事,要帮助他人”。这的确是她一贯的做人原则。学校附近卖水果的、菜场卖肉的、路口修车的、学校保安等普通家庭的孩子,她都会主动关心,从小学跟踪帮助到中学。在家里,她总是时时处处关心下一代,从未有过耄耋老人需要我们子女陪伴照顾的需求。在我们心目中,母亲永远是不知疲倦、充满活力的“长大的儿童”。

“她心里装的都是儿童,无论是在校园内外,还是自己家。”

李吉林有一句名言,她是“长大的儿童”,儿童永远是她视野中最大的亮点。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南通市中医院精心安排她住进东北角一个病房,让她隔窗可以眺望近在咫尺的通师二附校园。那扇窗户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心灵之窗。

弥留之际,她还在和女儿刘燕妮探讨儿童教育。“小朋友很可爱,但也很可怜。他们不知道关爱自己,不知道珍惜时间,有时也管不住自己,上课做小动作还会被老师批评。如果没有遇到好老师,就更可惜了。”

在自己家里,子孙是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她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个个成才。李吉林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是情境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第一要素。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了迷,必然会勤奋,会产生毅力,最后达到忘我。

正在上海拍片的李吉林外孙邵欣园告诉我:“我现在出外景,看到向日葵、黄瓜花、麦子和稻穗,就会想起儿时和婆婆在一起的场景,这些都是婆婆让我用心灵去感悟世界最日常的道具。她常带我在树林里寻找蒲公英,到荒地上种植小树苗。在我成年以后,婆婆常和我说,事业不是全部,要会生活。”

李吉林孙女刘春辰说:“奶奶和我说得最多的4个字就是‘真情实感’。我上幼儿园和小学时,每天中午都和奶奶一起回家,走的都是同一个小巷,但感觉每天都能有新鲜体验。奶奶会在潜移默化中带我观察周围的点点滴滴。不管是写作文还是画画,奶奶对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求同要求异’。”

2017年11月,李吉林3本情境教育专著由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出版发行,这是中国基础教育重量级研究成果首次以英文版方式对外发行。就在同一周,其子刘飞鸣当选为全国屈指可数的“中国插花花艺大师”,而毕业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孙女刘春辰,同期获得亚洲皮草设计大赛女装设计大奖。一家三代人在一周内同受海内外瞩目,一时被传为佳话。

5年来,无论是家人还是社会,总感觉李吉林并未走远。

7月14日下午,刘家儿女邀请我们几位老友去老宅喝茶。在刘府仪门里侧,一方汉白玉石刻嵌入墙中,刘锬老师所作的“重修老宅记”,让丝丝柔情漫上我们心头:“吾妻吉林,终身从教,呕心沥血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情境教育流派,为世人称颂,被誉为‘儿童教育家’。”斯人虽逝,老宅仍保留着其工作生活的印记。

通师二附现任校长张洪涛几乎每天都会在微信朋友圈发“弘扬教育家精神”海报——李吉林教育思语,每次都会更新李吉林照片和金句,昨天已是136期。这位李吉林老师的嫡传弟子说:“她心里装的都是儿童。”

不久前,由通州区“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打造的电影《长大的儿童》,在北京和南通分别举办剧本创作座谈会,编剧徐伊亮就是“长大的儿童”——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培养出来的剧作家。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将在大银幕上看到慈祥、博爱、诗意的李吉林老师。宋捷

2024-07-18 今天是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去世5周年的日子。李吉林老师和小学情境教育63年的旷世之恋,至今还在教育界产生深远影响。这位德高望重的人民教育家在家里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她的家人深情讲述了一个个既寻常而又特别的育人故事——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78983.html 1 3 三代至亲眼里的李吉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