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村民反映,路上长期堆积垃圾、秸秆等杂物,严重影响汽车出行。”“村里第一时间派人赶往现场查看,并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处置。”
这是陈莉雯处理的“海心安·民生服务直通车”诉求的一个片段。她说,无论是以前接12345热线电话,还是现在线上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自己都要做一个优秀的情绪管理者。
每个工作日的早上,陈莉雯在家人的帮助下坐上电动轮椅的那一刻,她的心就交给单位,通过热线、通过平台,帮助来电的群众。
陈莉雯是海安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海心安·民生服务直通车”线上市民服务平台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一名情绪管理者。情绪管理,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工作8年,陈莉雯接打热线电话10万多个。她说,群众情绪是正面还是负面,与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大关系。
2016年,陈莉雯大学毕业。她学的是广告设计,在上大学三年级时就帮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做外包设计,而且有多个成功的案例。毕业前,好几家单位看了简历都想要她,但了解她的身体状况后就没有下文了。
那年7月,海安“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招收话务员,陈莉雯通过考试被录用了。工作伊始,每天上百个电话,以及有些群众反映问题时很气愤,使她的内心感到从未有过的忐忑。
管理情绪,首先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面对群众各不相同的问题,一边需要耐心倾听,一边需要快速总结归纳来电信息并录入系统形成工单。”陈莉雯说,为了快速适应工作,她苦练基本功。
陈莉雯一边充分利用空余时间练习普通话和提升打字速度,一边及时掌握最新的业务知识,虚心请教前辈、同事,广泛阅读各类学习资料和文件,收集掌握最新的政策信息,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成为接线岗位的中坚力量。
陈莉雯很珍惜这个岗位,她说,这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工作,更是承载着为人民排忧解难的责任。她是一名有近10年党龄的党员,正是这份责任感,让她无论身处何处都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及职业素养。
提供尽善尽美的工作情绪
2022年农历正月初四,轮到陈莉雯值班。晚上8点多钟,一个被同事们称为“老客户”的人打来电话,一接通就是劈头盖脸的谩骂。任谁大过年的遇到这事,心里都不痛快,但陈莉雯很快冷静下来,没有掐电话,也没有回怼。陈莉雯一边劝说,一边缓解他的情绪,直到10多分钟后对方挂掉电话。
陈莉雯说,她的工作是一个为民排忧解难的窗口,某种程度上也是负面情绪接收站。“有些人发泄一下,把负面情绪扔了过来,但我们不能再扔出去,只能自己调整一下情绪,才能接下一个电话。”
情绪价值,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情感表达等方式,给他人带来的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安慰。每当成功说服一个人,陈莉雯就感到很有价值。
“这种由情绪表现出来的价值并非物质上的给予,而是通过精神层面的情感支持和共鸣产生的。”陈莉雯说,有时一句温暖的鼓励、一个理解的眼神、一次真诚的关怀,甚至是一个倾听的姿态,都能让对方感受到一种被重视、被理解和被支持的情感体验。
2024年3月,“海心安·民生服务直通车”互动平台正式上线,陈莉雯参与了“海心安”编辑全过程,负责整理编辑每日办结的平台诉求。上线至11月25日已编辑整理了180期,共计发布3000余条诉求办理信息,每期的累计阅读量超过1万+。这些数字的背后,需要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工作经验,更需要尽善尽美的工作情绪。
陈莉雯认真对待每一个诉求,仔细琢磨每个诉求办理情况是否合情合理,确保诉求办理结果清晰明确,无部门推诿、无敷衍答复等现象。对存在明显推诿或敷衍答复的,及时递交派单给同事处理,避免延误办理时间。在单位里,她多次获得“星级话务员”称号;在海安,她获评敬业奉献的“海安好人”。
把爱传递给社会的“摆渡人”
管理情绪已经成为陈莉雯的一种责任,遇到了决不绕道走。
前不久的一天下午,陈莉雯接到了一个来电,对方反映其电动车可能因为违停被挪走,现在找不到车,来不及接孩子放学,一直在电话里哭诉。陈莉雯一边耐心安慰,一边拿起电话与多部门沟通。获知了停放地点后,她及时转告了诉求人。
每天重复这样的工作,一坐就是一整天,陈莉雯很想站起来伸懒腰,或者到门口的走廊里走几步,但她不能。陈莉雯说,她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怀照顾,在这个岗位上担任着把爱和温暖传递给社会的“摆渡人”,付出的是情绪价值,收获的是快乐。
有天深夜值班,陈莉雯接到一个电话,一个女孩说找了几次工作,都不如愿,对生活、对前途很迷茫,不知道明天该做什么。“情绪”来了,陈莉雯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孩,父母出去打工了,她经常一个在家。4岁那年,她一个人趴在阳台上看外面的世界。她家对面是一个学校,当一群孩子出来做操时,女孩很激动,很想跟他们一起玩。于是就奔了过去,可这是4楼啊,她从阳台栏杆的缝隙中摔了下去。还好,她掉在一个自行车的车篓里,后经医院抢救,命保住了,但永远不能站起来了,终生与轮椅为伴。
女孩的父母没有放弃对她的爱。母亲毅然辞职,在家照顾她,激励她做一个坚强的人。在家人的陪伴和呵护下,加上她自强不息,女孩读到大学毕业。现在她也找到了工作,有许多人关心她。尽管高位截瘫,生活有许多不便,但她乐观自信。她相信,明天的太阳一定更加灿烂。
“这女孩就是我。”良久,电话那边传来一声轻微的“谢谢”。
话务大厅里一片寂静。身边的同事默默拍了拍她的肩膀,都已泪流满面。
本报记者赵勇进
本报通讯员陈俐君 吴昊